上周,第二届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成功举办。4天展会,赢了口碑,来了订单,“5G大运河”、“良渚IP”、文房四宝和徽州三雕等“+文化”或者“+创意”,让人耳目一新。
长三角各地纷纷“献宝”,展会上不仅有文创“宝贝”,还有文旅融合案例、历史遗产传承保护和文化IP创造性开发等,可以共享共通的文化资源。对此,来自沪苏浙皖的记者们有各自观察角度——继上个月长三角新全媒联合体记者共赴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采访之后,长三角文博会又成了沪苏浙皖媒体记者的共同话题——推动文化资源载体共建、文化惠民举措共享、文化产业互利共赢,文化发展才能凝聚为长三角一体化的内在精神力量,交融碰撞出长三角文化产业共同体。
同游“5G大运河”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宏伟王慧
5G信号,裸眼3D,国内清晰度最高的P2大屏环绕,浸入式体验让人感觉自己时而坐在船上穿过粉墙黛瓦间的水巷,时而如同飞鸟般掠过运河里的帆船和岸边的朱楼。点击控制屏上的城市,5G信号立即传入,苏州盘门、无锡清名桥、镇江谏壁船闸、扬州三湾、徐州窑湾古镇等大运河江苏段八个城市的高清画面立即在大屏上实时呈现。
这是5G信号第一次用于大运河文化传播,江苏展团的5G大运河体验馆因此成为第二届长三角文博会最受欢迎的“打卡地”和社交媒体的“网红”。江苏文化产业整体亮相长三角文博会,“文化+”成为关键词,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创意、文化+金融……跨界融合、改革创新激活了江苏省文化产业的澎湃动能。
今年7月,大运河江苏段被列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长达公里的运河江苏段沿线正在成为江苏省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文化产品,22个核心展示区、26个集中展示带和个特色展示点有望被纳入规划体系,共同构成大运河璀璨文化带、绿色生态带、缤纷旅游带的主体部分。“大运河IP”是千年运河文化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实践,主题厚重,但展览中科技手段的运用,让它变得新奇、亲切、可感。手机扫码后,将镜头对准空荡荡的古典戏台,屏幕上立刻会出现虚拟演员的表演,观众甚至可以走上舞台和他们合影;如果将镜头对准八仙桌,空空的碗盘碟在屏幕上装满热腾腾的早点,坐在桌边的观众可以拍照录像,吃一顿“虚拟早茶”。
科技不仅让文化变得亲切可感,还将改变产业链条。在江苏影视基地联盟板块,诺华视创的绿幕影棚内,穿着黑色捕捉服的工作人员在电脑终端可以任意换装成机甲战士、长袍修士甚至是怪兽。公司总经理米春林说:“人机融合不仅可以实现虚拟拍摄,节约后期特效成本,而且从产业链条的后端跳到前端,使投资方在投资前从审剧本变为审样片,尤其是对于动辄数亿投资的科幻类特效大片,可以减轻投资风险。我们希望用科技的力量解决产业痛点,设计系统解决方案。”
走进南京博物院展区,仿佛走进博物馆的展厅。展区分为永庆长春、盛世华彩、长勿相忘、民国往事等主题,精致的文创产品如首饰、丝巾、手包、手账、文具等陈列其中。在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看来,文创的含义远远不止于此:“好的展览、原创的社教活动和创意的博物馆衍生品共同构成博物馆文创产品,目标是观众的美好体验,核心是创意。”虽然曾创下《穆夏:新艺术运动先锋》单个展览的衍生品文创销售超过万元的佳绩,但是南博人却觉得文创价值不能仅仅用经济价值来衡量,“博物馆是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用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现代城市、提升人们生活品质更重要。”龚良说,今年南博观众人数将达万人次,平均逗留时间超过3小时,超过70%是外地观众,这体现了江苏文化和南博文创的魅力和价值。
瞄准文创,江苏省文投集团推出“私人定制”,为文创产业升级发展赋能。其旗下紫金文创园21日召开发布会,依托“紫金奖”文创大赛6年积累的海量设计师和作品,向定制需求者推荐设计师、寻找生产商,最终完成个性化文创定制。省文投还宣布,将投资拍摄大运河主题电视剧《北上》以及成立由沿线28家剧院共同组成的“大运河剧院联盟”。依托江苏省在全国率先成立的首期规模亿元的大运河文旅发展基金,一系列全新、跨界的运河文化产业生态正在形成。
长三角正成为文旅融合的新高地,江苏省城市和企业积极融入区域合作。在长三角红色文化旅游论坛上,扬州、南京、苏州和无锡加入长三角红色文化旅游区域联盟。扬州市委宣传部产业处处长陈峰告诉记者,联盟推出红色文化旅游新线路“跟着课本去旅行”,其中东进抗日之路以扬州江都红色旅游景点为主,串联起许晓轩故居、吴桥镇新四军江北桥头阵地、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旧址、郭村保卫战纪念馆等。
“文化+产业”,碰出新方向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陈抒怡
当看到崇明和音乐剧这两个词被放在一起的时候,作为土生土长崇明人,记者惊讶得合不拢嘴。但是,这两者之间确实存在联系。记者了解到,在第二届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上,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崇明区人民政府将就共建中国音乐剧基地举行战略合作的签约仪式,同时崇明工业园区与韩国Interpark株式会社将举办共建音乐剧产业园的签约仪式。
“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崇明工业园区董事长张永华介绍,根据规划,中国音乐剧基地总体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规划建设办公区、餐饮区、住宿区、功能区等多个区域,计划利用崇明工业园区内的标准厂房改建而成。
崇明是怎么和音乐剧发生联系的?张永华透露,由崇明文创投资的音乐剧制作公司已在业界颇有声誉。公司目前已参投韩国原创音乐剧《弗兰肯斯坦》《宾虚》及韩文版音乐剧《危险游戏》。由公司出品的首部华语原创音乐剧《马不停蹄的忧伤》已于年成功首演,并荣获第十三届大邱国际音乐剧节一项大奖、五项提名,已开启全国第二轮巡演。与此同时,音乐剧《危险游戏》中文版也在制作中。
在文博会上,让记者惊讶的事情还不止这一件。在展览的影视传媒板块,记者看到蚌埠和电影工业产业这两个词被放在了一起,号称影视中国第一座以服务为要义的电影工业产业园落户在安徽蚌埠的龙子湖。按照OHO电影工业特区联合创始人、龙湖影业董事长李继业的说法,这一产业园总投资亿元,建设用地5亩。“建成后将成为中国最大的电影主题的城市未来社区。”
和崇明、蚌埠一起将目光转向文化产业的还有安徽的淮北。在淮北的展台上,工作人员递给记者一本招商手册,手册封面上写着“中国碳谷·绿金淮北”八个大字。年建市的淮北是全国13大煤炭生产基地之一,如今也面临着资源枯竭的压力、煤炭市场低迷的现实和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招商手册中的信息显示,目前淮北正在往创意文化、文化旅游等产业寻找方向。
文化产业已经成了香饽饽。数据显示,长三角地区7个城市入选国家文化消费热点城市,占全国比重高达15.6%。在向文化产业转型的时候,如何找到一个合适的发力方向,成为摆在长三角很多城市面前的一大问题。
相比重点城市,一些中小城市或者是城市的边缘地区具有生态环境好、用地充裕、内外交通衔接方便、治理体系更具弹性等特点,契合了新经济和创新阶层的空间需求,确实有可能成为创新孕育、集聚的空间。在这个过程中,文化产业因为其特殊性,并不缺乏“无中生有”的先例。但仔细研究,就会发现影视基地的竞争相当激烈,一个横店影视城成功的背后是更多惨淡经营的人造景区。要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有比较优势,并且强化竞争力,就必须要保持差异化竞争,培养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这并不仅仅是简单依靠区位优势和成本优势就能解决的问题。
如何把惊讶变成惊喜,让人期待,但也需要细细思量。
徽派文创“有用有颜有趣”
■安徽日报客户端记者张理想陈婉婉
今年5月,沪苏浙皖文化和旅游部门签署《长三角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提出共同打造联合开放、充满活力的文化和旅游市场,提供多元优质的产品,打造全域融合的产业,在深入贯彻落实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上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在第二届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上,安徽省展出文化改革创新的最新成果,展示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最新产品,推出文化创意设计的最新作品,充分展现新时代“文化皖军”的强劲实力和崭新形象。
日前,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安徽新华发行集团成为全国唯一一家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和主营业务收入均超过亿元的发行企业,且总体经济规模连续6年稳居全国同行第一位;安徽出版集团资产总额、主营业务收入均超过亿元,总体经济规模排名全国同行第七位。
创新,是安徽最为宝贵、最具优势的遗传基因;创新融合发展正成为全省文化产业的新风景。“文化+互联网”,安徽演艺集团构建起“两微一端一网一抖”的“有戏安徽”传播矩阵,让观众随时随地欣赏舞台艺术;“文化+科技”,芜湖影星巨幕有限公司成长为具备自主研发能力的行业“领头雁”,带给观众优质的观影体验;“文化+创意”,文房四宝、徽州三雕、芜湖铁画、阜南柳编等江淮大地独特的文化资源大放异彩……无论“文化+”还是“+文化”,创新融合发展塑造全新业态,更成为打通文化产业链、推动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
本届文博会上重点展示安徽文化产业发展的最新成果,既有产业集群发展的基地(园区),也有细分行业的龙头翘楚,还有有用、有颜、有趣的文创产品。
安徽文旅集团打造的《新天仙配》以安庆地区独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戏经典曲目《天仙配》为故事背景,运用国内顶尖声光电技术、全息投影等高科技,让游客领略到传统戏剧的全新艺术魅力。共享书店、有戏安徽、乐龄听书等一批产品,尽显文化企业转型升级的新业态、新模式。
安徽博物院带来了以“潘玉良系列”为代表的精品文创产品。“潘玉良跟安徽历史渊源深厚。她的油画色彩饱和度非常高,色彩对比强烈,我们选取她最经典的4幅以花为主题的作品:黄色的菊花、白色的雏菊、红色的月季和芙蓉花,做成笔袋、零钱包、雨伞等,非常畅销。”安徽博物院工作人员介绍。
文化融合激发创意灵感。砖雕是徽州传统“三雕”之一,主要用于建筑物门楣上的装饰。在黄山展区,原本“高高在上”的砖雕艺术,悄然融入了生活小物件:杯垫、茶宠、器皿。它们继承了徽州砖雕精雕细琢、美轮美奂的风格,又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获得了不少观众的叫好。
当“良渚”成为IP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梁建伟严粒粒
近年来,浙江影视、数字文化、动漫游戏、文旅融合、创意设计等重点文化产业领域的发展优势和亮点突出。为集中力量打造优势品牌,参展第二届长三角文博会的“浙军”由骨干龙头和行业新秀组成,根据业务领域,分为影视产业组、数字文化产业组、动漫游戏产业组、创意设计组等重点行业展示团,覆盖了展会五大展区。
如何更好地让长三角各地的历史遗产、IP、人文资源更具流通性和共享性,成为更强大凝聚长三角一体化的内在精神力量,更好地造福长三角甚至全国人民?需要创新思路,打造更多好载体。
实证中华文明0年历史的良渚古城遗址,今年不负众望申遗成功。如何把良渚文化做大做强,使之成为浙江文化的一张新名片?
记者在浙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展区,“良渚文化IP”几个大字引人注目。据介绍,目前浙江文投正通过新媒体手段和艺术创意形式,如电影、综艺、动漫、游戏以及策展和文创产品等,创造性转化良渚文化IP,从而讲好良渚故事,提炼良渚文化标识,使良渚文化家喻户晓。
除了创造性转化,立足浙江进行长三角跨区域联动,正成为良渚文化IP孵化的一种重要途径,也为文创企业带来了更多发展机遇。
11月21日文博会开展首日,《中华0年文明实证——良渚古城STEM科学探索》标准课程发布,“长三角良渚研学联盟”同时成立。在去年的首届长三角文博会上,杭州良渚文创与上海璞远教育集团结缘。时隔一年,他们带来了双方深度合作后的创新产品——针对全国中小学生推出的良渚研学课程,能让同学们“走进”0年前的良渚古城,亲身感受灿烂的中华文明。
在本届文博会上,华策集团与上海市松江区共同发布“华策长三角国际影视中心”项目,成为全场的焦点。华策影视集团创始人、总裁赵依芳介绍,项目将重点建设8个高科技摄影棚以及影视拍摄配套、产业平台中心、影视科技中心、服务中心等,总规模近10万平方米。项目首期计划于年底前落地,年投入运营。
文化企业相继融入长三角,得益于政策的支持。今年6月21日,浙江省召开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会,并发布《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行动方案》,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围绕文化旅游、数字经济等领域启动重大项目近个,投资1万多亿元,推动全省域全方位融入长三角一体化。
浙江优势文化产业众多。特别是在数字内容、影视制作、动漫游戏、演艺娱乐、创意设计、文化装备、文化贸易等重点领域,具有集约化、规模化和国际化的特点。
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加快打造万亿级文化产业,浙江走出一条具有鲜明特点的发展之路,他们立足浙江,相融长三角,发挥浙江优势文化产业的巨大能量。
浙江有多家影视制作机构,浙产电影、电视剧每年分别达到部、50部以上,产量居全国第二位。文博会期间,浙江省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成立总规模亿元、首期规模50亿元的“长三角数字文化产业基金”,并在浙江主办的“影视发展与文化金融”论坛上举行了签约仪式。
在浙江影视文化产业的展台,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了横店影视城今年刚完工的“上海外滩”景区示意图。“在这个景点,我们开发了多媒体互动项目,还以上海百乐门为主题设计了大型演艺秀,成为影视城三大秀之一,吸引了越来越多游客的到来。”
文旅融合已成为长三角发展的“流量担当”。目前,长三角地区5A级景区数量占全国的五分之一以上,常住人口超过2.2亿,人均收入水平迈入休闲度假旅游的消费阶段,是名副其实的旅游大市场。公开数据显示,沪苏浙皖旅游收入总和占到全国旅游总收入的一半以上,接待入境游客数占全国的五分之一以上。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