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应该拥有一个怎样的声音集美阿尔勒

治疗皮肤病最专业的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d/150714/4655748.html
治疗皮肤病最专业的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d/150714/4655748.html
治疗皮肤病最专业的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d/150714/4655748.html
治疗皮肤病最专业的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d/150714/4655748.html
治疗皮肤病最专业的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d/150714/4655748.html

采访、作者:笋笋

平权运动和现代性浪潮来势汹汹几十年,离真正荡涤许多针对酷儿的规范与限制仍有很长的距离。在全球不同地区,保守态度和价值观仍在不同程度地在影响着人们并产出传统的社会期待。但另一方面,这些发展与限制,借助媒介的力量,使得性别秩序前所未有地清晰,让我们有机会观察酷儿在更大范围的性别秩序中的位置与体验。

在过去,由于种种原因,我们会发现酷儿理论在华发展一部分程度上也是基于文化文本的,我们在电影和虚构文学中想象着、解构酷儿。但如今,在各方面有限的发展与推动中,我们得以有更丰富的实际经验作为理论支撑,更多地聚焦于以本土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为背景的酷儿状态。同时,随着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越来越多的参与,离散华人酷儿还为我们考察华人酷儿如何在华人社会以外挑战认同问题提供了参考和可能。

在这一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中,我们通过两位来自中国,都有异国求学背景,同时入围了“集美·阿尔勒发现奖”的艺术家的作品,得以窥见一些不一样的酷儿状态、表达和可能。

本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于年11月26日到年1月3日在厦门举行。北方公园受主办方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的邀请,与这两位艺术家聊了聊。

艺术家李文嘉的作品《换声区》用了较为私人和诗意的呈现。对于换声这个概念,人们在青春期的“换声”,往往是一个强化二元性别特征的过程,也是顺异秩序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但对许多酷儿来说,换声是有危险性的,它看起来只是描述,实际上也在规定。它意味着对二元性别特征有所怀疑的酷儿与集体将有更明显的区隔,并遭致旁人在性别展现上的污名。一些酷儿选择自我规训以拥有“正常”的换声过渡,更多人则在艰难的“做自己”与“模仿顺异”中经历重复性劳损、寻找安全地带。

从长远看,换声对酷儿的挑战似乎是特殊的,但与其他有关道德传统的污名、缺乏法律保障的现实、酷儿社群内部的困厄相比,它似乎又并不特殊。换声与这些更能引起广泛讨论的挑战一道,被弥漫在社会中,不断被各种结构性、非结构性的社会力量塑造着。

李文嘉,《换声期》,-年。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这似乎奠定了《换声区》的整体基调:它摘取了一个有着酷儿群体记忆的时期,却也试图将其常态化:在被命名为“无题”的照片中,李文嘉摘取了许多常态生活中的一隅,让观众注视分离,倾听体内的树荫、体会象鸣一般的内心气候。而展览的其他部分,需要仔细辨别的诗歌、充满了环境音的固定镜头视频、充满了艺术家本人念白的影像,物理性声音占比的逐步增加既回应了“换声区”,还提醒着观众那些连贯的、断裂的,又充满真实的边界。这一刻我们还会说“摄影是无声的吗”?

李文嘉,《无题(夜晚琴声)》,年。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以下是部分访谈内容

北=北方公园,李=李文嘉

北:加入视频创作是从《换声区》才开始的吗?

李:可以这么说,我之前一直觉得影像是一个需要花更多心思的媒介。静态的图像是“欺骗”观众1/60秒或者1/秒的一个瞬间,但是因为介入了时间,视频要欺骗过观众要欺骗过摄像机,难度就更高。

同时,观众在看视频时容易游离到画面以外的事情。创作者也会想不断思考下一秒钟,在时间的介入后画面会有什么变化,视频需要更多的创作考量。

但是在《换声区》这组作品里,视频部分我还是采用了和之前创作静态摄影时非常类似的方法,我并没有刻意制造戏剧冲突,只是把相机立好,等待事件展开:比如静静地观察壁虎从墙的某一块瓦片爬进下一块瓦片。可以说是一个缓慢的、近乎孩童式的观察方式。

还有一幕是艺术家本人在桌前阅读,观众可以看到阅读过程,尽管无法看到艺术家在读什么,但你能看到他桌子上散落的零散物件、听到断断续续播放的背景音。最后艺术家把声音关掉,离开了房间。就是一个非常平静,但是又充满了生活细节的,可以说是加了时间元素的静态影像。总的来说这次创作过程没有那么大的包袱和压力,它们于我而言是一帧一帧怀揣着时间的影像。

李文嘉,《换声区》,展览现场。

北:策展人李佳为你写的展览前言中,有时她将展览写成“换声区”,有时候写成“换声期”,展览本身就是有两个名字吗?

李:这两个名称的区别我觉得很有意思,换声区更多指的是喉咙涉及真假音转换时喉咙会往上翻的那个区域,而换声期更类似于青春期男孩女孩们声音变化的一个时期。

北:但其实两个名字都在使用。

李:对,一开始我想的是换声期而不是区。因为“换声区”会更多联想到地点、环境,但换声期是一个有真实历史存在的时期。但后来这个作品完成的时候我又觉得“换声区”也可以,因为对观众而言这确实是一个实体区域,观众可以在有着声音变化的空间中来回穿梭。

北:你提到换声期是一个身体的成长阶段,我觉得这对许多酷儿来说是一个尴尬期,比如同学会认为你的声音作为男生太娘了,作为女生太man了等等。它更能让你感觉到身体其实是话语组成的。作为酷儿个体,可能需要花很多时间去思考自我和制度的关系,与此同时周遭环境又在对你的身体进行进一步控制。你在换声期有遇到过什么困扰吗?最后是如何解决的?

我对换声期还挺多感悟的。除开学校,我在换声期时也喜欢在网上交朋友。跟网友打电话时,经常会遇到被误认为女生的情况。因为我在网络论坛上不会特地强调自己的性别,事实上当时在贴吧里交朋友,很多人也不会刻意去强调这件事。

我没有刻意想伪装成女孩,更多的是用一个自认为是中立的身份在交友。但好几次我被误认为女生,结果对方发现我是男生后勃然大怒。

北:只是交朋友也会生气吗?

李:对,我原本只想交建立在相同兴趣基础上的朋友,可对方非常生气,觉得我在耍ta。但没有人打电话先报自己性别的对吧。交笔友也是,因为不光是我的声音,许多我感兴趣的话题,喜欢的东西也会被认为是女性向的,导致笔友一直以为我是女生。后来有一次来信中,她和我聊一些女性相关的话题,我回复说我是男生后她也不接受,觉得我在开玩笑,还说自己之前也冒充过男生跟别人联系。她斩钉截铁地说,你肯定是女生,这没什么不好意思的。

我后来也不知该怎么回复她,就不太联系了。其实在那个期间,有关性别的议题随时都在提醒你,如何跟男生玩,跟女生玩,如何以女生的声音说话,以男生的声音说话;对唱情歌的时候唱男声还是女声。看电影时自我代入男主角还是女主角,都需要我花时间思考。这些思考和纠结许多就是建立在我声音的特质上。对我而言,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我过得还算挺自然,初中毕业换声也结束了。

还有一件事我想聊。今年我又回到我的高中,想拍一些照片。我看到一位有点驼背的男生,整个人很向前倾,肩膀也显得很窄。我就很想提醒他说你要站直一点,但那一瞬间我又想到自己是不是也在扮演一个认可父权制的角色,就一定要有一个标准,告诉别人你要这样做你才会开心,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

李文嘉,《漏音》,年。4K视频,有声,9分47秒。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反过来想,我觉得如果有一个人这样对我说话,我一定会非常不开心。我会觉得,也许那一瞬间我就是觉得驼背能让我轻松。我作为一个跟他只有一面之缘的陌生人,我没有权利跟他说这些。我不是一个培养他的老师,我没有跟他建立某种信任。除非我们已经建立了信任,他能理解我,我也认真地想为他无私奉献的时候,我才会说那些话。

我觉得对于声音就是这样,我很难对别人说你应该拥有一个怎样的声音。但对换声期的我们来说这是家常便饭。我觉得这对我接下来做老师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启发,在什么时候,用怎么的方式,给予对方哪些方面的建议,都是需要斟酌而不是盲目干预的。

北:就是说把人对身体的控制还给自己。

李:对。

李文嘉,未命名诗歌,年。布料激光刻印,约50cmx60cm每幅。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北:再说说照片对面印在布上的诗,那些诗是故意印得看不清的吗?我挺喜欢这个设计,因为我感觉观众越是看得用力,就越会在心里用更强烈更特别的声音去朗读。

李:我挺喜欢你这个描述的。其实我不是故意想让它模糊不清,我只是基于自己经验:我在描述内心所谓很少女心的东西的时候,没有办法非常掷地有声地讲出来。会扭捏,会不好意思。我觉得这种手法是我讲话语气的一部分,是对我当时心境的保留。这种保留是值得被尊重的,不是所有的表达都需要大声。

樱桃小丸子里有一集讲小丸子一直不肯游泳,大家都不知道原因,但其实就是因为她不喜欢在大家面前脱衣服,不想在很多男生面前脱衣服。尽管大人可能觉得小孩不需要有那么强的性别意识,但小丸子不是。

而另一个调皮的男生毫无忌惮地在众人面前脱衣服。但到吃饭的时候,他却不肯给别人看自己便当盒里的东西。突然小丸子和他有种惺惺相惜的感觉。我就觉得小孩都是敏感又脆弱的,都有自己不想跟别人分享,哪怕在外人看来毫无关系。

说到底,还是希望这个社会可以尊重或允许每一个温柔的、不一样的声音。所以我在这个展览里展出了这些也许和其他外界所传递的酷儿信息不太一样的声音,一些像百变小樱一样的声音,或者是一些更细腻更温柔的一些声音。

艺术家徐冠宇在本次“发现奖”中的展览名称是《悬停身境》。《悬停身境》中的《回家路上》延续了另一组作品《暂时存在的家》的形式:在《暂时存在的家》中,徐冠宇将自己童年时期喜爱的电影海报、时尚杂志内页,以及在美国拍摄的许多照片张贴在北京父母的家中,并将张贴照片后的家拍下来,在父母回家以前将这个空间“重塑”为原样。而本次《悬》中的《外籍人口》部分,用相同的形式对准了移民人口。作为新移民的徐冠宇,将拍摄于移民“家”的照片,用以再次重塑移民的居住空间。照片承载了美国如今复杂的移民问题下,不同移民状态、身份与历史话语,使得《外籍人口》最终同时具有私密的亲密性和更广阔的社会性。

徐冠宇,《回家路上》,年。搬家纸箱外覆UV印刷,艺术家私人物品。尺寸可变。图片由艺术家、扬西·理查森画廊和高台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以下是部分访谈内容

北=北方公园,徐=徐冠宇

北:我觉得近几年对西方酷儿文化价值体系的接受和反思中有一点很有意思,尤其对于华人酷儿来说,我们一直需要在自我情欲的实践与家庭关系的维护中斡旋。但是否华人家庭在当下仍是西方视角下的封闭与静止其实是很微妙的。我看到您用作品对原始家庭空间进行重塑,我会将其看作成一种非直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5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