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岩门下95后女学生以“体”为笔进行创作,此举是创新还是炒作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工具被开发和适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它们的有的方便了人们的出行,有的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物质基础决定人们的精神文明,这些工具的开发也进而影响到了人们的文化结果——艺术的形式。在人类历史上,艺术的载体也在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改变,在最早的原始社会,艺术是部落的图腾,是口口吟唱的歌曲;在封建社会,艺术是诗词歌赋、绘画雕塑;到了近代,摄影印刷技术的研发和使用,让人们对于艺术的印象中增加了摄影作品的身影:电影、照片。
艺术作品承载的内容也在不断的增加、压缩,从最开始单纯表达儿女情长,到寄托家国情怀,艺术作品始终离不开喜怒哀乐这些人类最基础的情绪和感情。但是不一样的是,他们变得愈来愈复杂,人们开始调侃:唯有读不懂的才是艺术,读懂了,那就俗了。艺术被人们按在了高台之上,在世俗眼里,艺术就像一位始终戴着面纱的绝世美人,即使犹抱琵琶半遮面,仍旧美的身心荡漾。但其主观性和抽象化的特点,也给予很多觊觎其市场价值的投机者可乘之机,他们假借艺术的高雅之名为自己获利,很多被骗的人们对于这种行为称之为“炒作”。
本文的主角,一位95后艺术专业的女生,因其导师的名声,以及硕士毕业作品内容的猎奇,一时间成为了网友的议论话题。俗话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她的导师,邵岩,就是一位很“典型”的艺术家,他从出名开始至今,网友对于他一直是众说纷纭,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极具创新精神的艺术佳作,有人则认为其作品就是一种哗众取宠的炒作噱头。而这位女学生的作品有一部分老师的风格,于是同样也受到了网友的冷嘲热讽。有网友表示:知道老师是邵岩就不足为奇了。
邵岩以其射墨的创作方式而闻名圈内,于是他对于自己学生的创作形式也十分注重,这位女生沿袭了师门大胆创新的精神,将行为艺术的实验精神与自己擅长的摄影、水墨画相结合,诞生出了上图的作品。一串间断的黑色墨迹横亘于画作中央,周围散落着一些墨点和数十个手掌印。单看图中的墨迹,的确十分让人困惑,好在作者将整个创作过程都拍摄了下来,作为艺术本身的一部分。
照片中的女生浑身沾满了墨汁,她以一种拖行的方式,仅用双手向前爬行着,旁观者单从照片看来,都能感受到整个过程十分艰难。很多人不理解这种行为背后的寓意,于是认为该作品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的创新,一种吸人眼球的噱头。然而评论区中很多人也驳斥了这种观点,他们看出了画中作者的观点和思考,认为这不属于炒作,而是网友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地体现。
虽然画有一幅,但是人们对于画的理解却大不相同。有人认为这体现了女性在男性主导的社会中处境的艰难,以及女性群体本身的挣扎;也有人说这幅看似像人体蜈蚣的画作,丝毫没有美感,不应该属于艺术,艺术应该是美的。在作者看来,前者的观点纯属于网友个人见解,不予评论,但是后者的观点有着明显的偏激。
艺术可以是美的,但艺术并不一定是美的。对于人们来说,艺术应该是引起人们思考的,作品是引发人们共鸣的作品,是勾起人们情绪的作品。若是以美来定义是否符合艺术作品,这也就是变相的束缚了人们审美的多元化和自由化。邵岩及其女学生的作品之所以能够引起人们争论,就是因为他们的作品在人们看来是难以定论的。
在我看来,该95后女艺术生创作这样的画作必然有着自己的思考,虽然很多网友在下方评论其作品是伪艺术,是两三岁小孩都能够创作出来的作品。但其实这句评论的背后也显示出了这位网友对于艺术价值的判断源自艺术创作的难度。艺术离不开人群,这是必然的,非常现实的情况就是,一个两三岁小孩做这样的事,人们会将其认为是孩子的玩耍,而一个完全社会化、成熟的成年女性,再以这样的方式进行创作,显然其背后是暗藏着一些内容的。退一万步说,即使这个女生真的是随手乱来的创作了这幅作品,只要人们可以给她按上合理又高尚的解释,那它就是艺术。
炒作和创作,看似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前者以名利至上,后者以美学至上。对于创作者来说,当然希望自己的作品是因其内容和价值被予以认可,而不是通过媒体的渲染和文字的包装,从而引导、操控群众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