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无忌评图这个栏目,看到一位资深泡菜在论坛里留言很有感触。
“Tukla:又深深的想念起元素前版主来了!我摄影真正的进步,就是从学习他的“恶嘴评图”开始,算是启蒙。一直心怀感恩,估计元素现在已隐于江湖,遥祝安好!
又开启了无忌评图,当初钻研摄影的氛围又回到了无忌,可喜可贺!也很欣喜还是有很愿好贴发扬光大,长久地持续下去!”
最初注册无忌账户是年的时候,那时还在念书,对“元素”版主印象很深。不论他的器材还是作品给我的感觉就是“高级”,还有他对作品的专注的态度。记得那时另一个比较火的摄影论坛是PChom,大家都在聊F和妹子。相比较“无忌”这个名字是一个更专注摄影本身、泡菜们可以畅所欲言的地方。
时过境迁,由当年的小白混到今天有幸主持这个评图的栏目,很幸运也很荣幸。
我们也会尽力将这个栏目办好,让“无忌”坦诚、畅所欲言的基因发扬光大,成为国内摄影批评的“南坡腕”。
无忌影像主编丨Lonqu
怎么看一张照片?要说清楚是一件很难的事情。照片与其说是一种人造的产物,其实更接近一种自然现象。真正搞清楚一张照片引发意义,就如同要回答海为什么是蓝的一样既简单又复杂。这里我想引一段话,开启我们第一期的点评,表明我们对摄影批评的态度和决心。
我们尽可能的做到坦诚、客观,避免过度解读。这是一种尝试,希望得到网友们支持和批评。
“到底什么是一张照片?我们继承了一个编码与管理的完整结构,这个结构不仅以特定的身份投入照片(作为一种再现手段),而且还与其实用与使用密切相关。在这个意义上,它如同一个入口,通向等待被记录的世界;但如同我们穿行的世界,在其意义结构上它几乎完是完全中立的……照片不仅标志着对自然的一种不同关系,也表达了我们力求以某种方式规整和构造我们周边世界的权利意识。”
引自“照片的历史”,上海人民出版社,作者,格雷汉姆·克拉克
无忌评图第一期由编辑部从论坛主题帖《「链接」》中挑选了3张有代表性的作品。目的是抛砖引玉。无忌论坛一直是广大网友发声的平台,下一期我们会邀约一位在评图论坛中撰写评论最佳的网友推荐一幅作品点评。名单会公布在文末。欢迎大家参与。
《无题》作者:kkas
作者描述:摄于香港街头,觉得可口可乐的红非常正,恰好有一辆蓝色的大巴车经过,迅速抓拍。想听听各位老师对于这张照片颜色的看法~
编辑点评:
Lonqu:这张有可乐车的片子,就像作者说的色彩的对撞是吸引我的重要原因。从右侧飞驰过来的蓝色公交车能感受到作者拍摄时的紧迫感。对面街口下楼梯的行人也增加了画面的动感。马路的平行线,虚实相间的动感和红蓝色彩的对撞,映射出都市生活的秩序和快节奏。
不足的地方是画面的构图可以更完整,更严谨一些。可能是出于对“宽银幕”的追求。画面中多余的元素,削弱了整体的表现力。如果想延续这个主题继续拍摄,建议参考乔尔·麦耶罗维茨的作品,更多了解拍摄都市题材作品背后的动机和深意,带着意图去拍,会更出彩。
Gthan:这张照片,作者将其裁剪为接近21:9的宽幅,我认为不妥。猜测作者这么裁剪,可能出于三个原因。一,拍摄了一组的照片,统一处理成了宽幅。二,希望去除掉画面上下多余的元素。三,追求一种“电影感”。
为何这张照片裁为宽幅显得不妥?我们首先要明白画幅对一张照片的意义。像21:9这样的宽幅,适合于表现画面在横向范围内的信息量。换句话说,只有横向范围内的信息量“值得去表现”,采用这样的画幅才是正确的选择。但就本张照片而言,画面的主体就是红蓝汽车的动静、颜色对比,而画面左侧的车,以及远处的台阶、行人,实际上是画面里的干扰因素。他们并没有使画面变得更丰富,而是更加杂乱。他们分散了观者的注意力,却并未对这种注意力“负责”。
黄狮虎:这幅作品最吸引人的便是画面中的各种对比,红蓝颜色的对比、动静之间的对比、宽路窄巷的对比。既具有戏剧性,但又不失生活感。街拍往往是抓住一瞬间的精彩,但要在画面中展现更多的细节与内容,则需要在拍摄前期有更深刻的想法。如果吹毛求疵一点,那便是左下角的车影最好可以在拍摄时规避掉,因为会影响观者的视觉中心,对画面重点有些许影响。
《老北京》作者:xiangyisky
作者描述:无
编辑点评:
Lonqu:我个人并不喜欢“文化符号”多的作品,因为看太多了,有种烂大街的感觉。但这张片子非常吸引我。猛一眼看过去,一时间不知说些什么。定下神来,发现画面中的瓦与人物剪影的对比很有意思,人是平的,瓦是立体的,与我们肉眼看到的世界是颠倒的。这是一张典型的只存在于镜头中的世界的反射。看久了觉得它比我们身处的现实世界更真实。这里不但有历史的真实,现代的真实还有我们内心的真实。
Gthan:这张照片的厉害之处在于,通过大爷的肢体动作,表现出了北京大爷的精髓特质:喜欢侃大山。同时,又用剪影的手法,隐去了两个大爷的个体差异。或许他们的表情很生动,但作者选择隐去他们的面貌,这是一种很高明的手法。摄影其实就是做减法,隐去了大爷的个体面貌,直接效果就是令他们的形象变得“抽象”起来,也带来了更多的想象空间。通过影子的动作轮廓,实现了抽象中的生动性,十分难得。
黄狮虎:画面看似普通,实则饶有趣味。乍一看照片,会以为是两个和尚在寺中辩经,但在了解主题和仔细观察后,会发现其实是两位北京老大爷在侃大山。有时候眼见不一定为实,真相往往藏于表象的背后。不足之处在于作者对拍摄的严谨程度还有待加强,从水平线构图原则来说,明显画面有所倾斜,导致平稳感缺失。使得画面看起来也有一点局促不安。
《杆头》作者:wazdd
作者描述:在公园停车区,见到一只伯劳攀附在路边监控设施的避雷针上,遂顺手拍下...器材组合为:佳能7D+老大白。
编辑点评:
Lonqu:从作者对拍摄过程和使用器材的描述,可以推断出作者经常开车,对鸟类有丰富的知识,用的设备很专业(那么重的器材一般人不会带在身上)。在当下的环境中,我们对“摄像头”都不陌生,尤其是路上的老司机,罚款,扣分这种事情更是铭记于心。这幅作品精彩的地方在于画面中的鸟是站在摄像头上面的,超越了被监控的范围。在去便利店也要汇报行程的当下,也许我们内心也渴望能站在上面透透气。
Gthan:这是一张第一眼看上去用光很平淡的作品,但如果在画面上稍加停留,就能发现很多有趣的隐喻。首先是差异。鸟是有生命的,摄像头是无生命的;鸟是红色的,背景的天空是蓝色的。其次是共性,鸟和摄像头都拥有“眼睛”,它们象征着一种从高处的监视。更有趣的是画面中三个主体:鸟、避雷针和摄像头的“朝向”,构成了一个隐藏的坐标系。鸟的眼神看向右边,是X轴;避雷针笔直向上,是Y轴;摄像头则打破了二维的空间,是Z轴。
有人肯定会说,作者拍的时候肯定没想这么多,你们属于过度解读。其实一幅作品的价值和内涵,本身就是由拍摄者和观者共同赋予的。这样的价值在作者那里可能已经形成了闭环,但到观者观看的时候,它会重新打开为一个开放的理解空间,我们每个人都能从中体会到属于此刻的,自己的东西,这不正是摄影的魅力之一吗?
黄狮虎:我个人是不喜欢画面过于平面化的,因为会给人一种平淡且压抑的感觉。但这种感觉却正好切合了画面中的主题,被监视的感觉难免压抑,谁不曾想像鸟儿一样,摆脱束缚、凌驾一切、享受自由。在构图上,如果将鸟儿的位置再调整一些,放在黄金分割点上,可能整体的视觉效果会更舒服。
下期评论邀约:资深泡菜丨kantu
编辑
曲扬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