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次石破天惊,“没人之前见过这样的电影!”
这句话在[盗梦空间]诞生那年、[星际穿越]诞生那年,以及[信条]诞生的今年,竟然都可以循环使用!
而它们的创造者,是克里斯托弗·诺兰,一个被影迷奉为“诺神”的男人!
[盗梦空间]在前几日烧脑重映,[信条]紧接着就要来逆转空间。
“正如他在[盗梦空间]中所做的那样,诺兰创造了一个世界。”《观察者》“[信条]是诺兰迄今为止最古怪、最令人困惑的电影。”《独立报》“诺兰拍出了他自己的邦德电影。”《帝国》“不要试图去理解它,用心感受它。”《纽约时报》
[信条]有关于“逆转”的概念,即一个物体或一个人的熵值是可以逆转的。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具有电影感的概念。
对[信条]无论评价如何,所有人都不会否认的一点是。[信条]是天生的大银幕电影。
来了,请大家欣赏“实拍:炸飞机”
或者说,诺兰的所有电影,都是为影院而生。他所做的一切似乎都在致力提醒人们,为什么在一个巨大而黑暗的隐秘空间里分享电影,是如此重要。
▼
很有些狂热粉丝形容诺兰什么“电影之神”、“库布里克第二”。要我说,简简单单,诺兰是一个英国绅士。
和他的前辈希区柯克一样,他的确是英国人(出生在伦敦)。即使在好莱坞多年,诺兰的口音仍有一点偏伦敦腔,人和电影也更像是英国式的,充满了英式冷峻和严谨。
更有一些英国人的特有坚持。
英国人的血液里有某种传统的奇怪因子。比如他们自豪的绅士文化,比如他们点心配下午茶的传统,比如很多人可能难以想象,很多英国人到现在仍然更习惯寄收纸质信。
诺兰只要在镜头前,便总是一派衣着考究的绅士风度。白衬衫、深色西装,头发梳得井井有条,讲话轻声细语。
迈克尔·凯恩([蝙蝠侠]三部曲里的管家)回忆在片场的诺兰,说他总是大口袋里藏着一只小保温杯,里面装满了英国热茶。那是他英国风味的小秘密。
诺兰在片场也总是很安静的,很温柔的谈话,从不大呼小叫。需要他上前调整时,他也只会走上前给演员一个温和的小提示。他向来给演员很多自由,因为他对自己选定的人充满信心。
而诺兰更多的坚持,则是他对电影追求真实的美学观。这一点从未改变过。
诺兰小时候看电影,最喜欢的永远是那些极具革新性同时又深海般能把人深深吸入的科幻片。
比如启蒙他导演梦的“偶像”雷德利·斯科特的电影。诺兰曾说过:
“看[银翼杀手]时,我记得自己当时深陷其中,并且不断地幻想将来我也能做这样的工作。我记得电影的气氛营造(一个阴雨连绵的赛博朋克世界)十分成功,这种感觉就像是你是如此深信在银幕外真的有这样的世界存在。而在这个世界中,正发生着电影中的故事。”
再比如,作为库布里克著名“迷弟”,诺兰在人前从不掩饰对库布里克的超级崇拜。
“当你在银幕上第一次看到旋转的空间站,听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那种光影和声效的完美结合所带来的巨大情感共鸣,是永不褪色的。”([太空漫游])
诺兰后来在[盗梦空间],便用旋转走廊一幕,致敬了库导[太空漫游]中的旋转空间站。
到拍[星际穿越]时,诺兰直接说“这是我首次把真实的电影体验高于观众去拍摄的电影。”显然就是回归到了电影的那种直接体验,拍了一版属于自己的。
从雷德利·斯科特、到库布里克,是这些大师的存在,让诺兰一直对此电影信念铭记于心:
每部电影都应该有这样的一个世界,一个有自己合理逻辑的世界。投射在观众眼中,让他们相信,眼前的世界是真实存在的。
从[蝙蝠侠]三部曲、到[盗梦空间],再到[信条],诺兰从此在每部电影中都致力于打造一个“世界”。
每部电影拥有自己独立完整的世界观,和独一无二的氛围感。这几乎成了一种终极追求。
所以很多人知道,诺兰是oldfashion的那一派导演,忠于胶片、实景拍摄、力挺影院,而且只拍2D电影,拒绝3D技术。
这不是他传统老旧,只是他为追求电影美学、创造真实完美的视听感而愿意割舍和牺牲的一部分。
▼
诺兰迷恋“时空”。时间和空间,几乎是贯穿他所有电影的一个主题。
斯皮尔伯格曾经说过,诺兰是好莱坞“最后的电影作者”。因为只有他还在不断创造新的梦,其他导演不过是重复自己。
诺兰也曾有过一个著名的自我评价:“我是一个典型的英国人,像我的前辈希区柯克那样,不仅是一个导演,也是一个拥有奇想能力的人。”
诺兰的奇想从幼年起就经常激情迸发!
学生时代的诺兰
7岁的时候,父亲买了一台超8摄影机,从此诺兰就迷上了抱着摄影机拍摄短片。半不大的他带着更小的弟弟一次次疯跑在街头,就是为了拍到两秒钟的镜头。
诺兰家有三兄弟。弟弟乔纳森·诺兰是现在好莱坞著名编剧,他俩的合作从[记忆碎片]到[蝙蝠侠:黑暗骑士],一直延续到[星际穿越]。
但据乔纳森回忆,兄弟俩的第一次合作得追溯到自己3岁时,哥哥9岁。诺兰那时在拍一部逐格拍摄的科幻短片,演员全数是住在附近的小孩子。淘气的3岁乔纳森故意入镜捣乱,还把哥哥气得皱眉,但哥哥最终也没对他发脾气。
从小时候起,诺兰就几乎只拍科幻片和动作片。
如果说,“一个电影作者一生都只在拍一部电影。”那诺兰的“这部电影”在他的处女作时期就已经确立了。
年的[追随],以倒叙作基本叙事语言,在此基础又将时间彻底敲碎再重新拼贴。从[追随]到[记忆碎片]再到[敦刻尔克],非线性叙事、倒叙与正叙交织,多线并进,诺兰一直在探索时间。
[追随]之外,另一个只有3分钟的早期短片[蚁蛉]()。更是诺兰之后几乎所有电影的结构源起。
一个男人在房间内用鞋底捉打地面的小人,当他拍死小人的一刻,身后一个巨人同时露出半张脸,将他拍死在同样的鞋底之下。
一个无限循环的套层结构,就像被命名为“德罗斯特效应”这种逐次递归的视觉形式一般,诺兰的电影从此对此主题异常痴迷。
在诺兰的观念中,时间不是线性的,非顺序的。拆解、折叠、重组、逆转,便都是可合理实践的实验。
[盗梦空间]的“多层套梦”,[信条]的“逆转时空”,便是诺兰用时间和空间交织出的叙事迷宫。
诺兰电影几乎是“德罗斯特效应”的视觉化
[致命魔术]中,诺兰写过一句台词,“真正的魔术师会创造出他的同行绞尽脑汁也想不出的新花样。”这就好像诺兰电影的自比,他的电影结构也是一场真正的“魔术”,很少有人能够效仿。
所以,诺兰的电影也注定天然为影院而生。它们大多都是结构复杂、视觉宏大的银幕奇观。
五维空间、时空逆转、梦境穿梭......电影或许从诞生的那一时刻,从火车奔驰着驶向镜头前的观众、把人吓得惊惶逃窜开始([火车进站]),就是一出“奇观”。
而诺兰这位英国绅士,无论在银幕铺陈未来、还是复古过去,都在用他的理念和电影美学时刻提醒我们,我们是为什么如此迷恋看电影。
▼
有人说,这我就懂了,难怪诺兰是著名的“实景拍摄狂魔”!
江湖上不是总流传着关于诺兰的传说嘛:“烧钱大导”。
比如说这回拍[信条],当剧本上写着一架飞机撞飞了一栋楼。之前没合作过的演员罗伯特·帕丁森就会想说“是,这段要拍成电影肯定酷毙!但他们不会真这么干吧!”
而合作了很久的老搭档看了剧本上这段情节,问诺兰第一句话就是“你想要一架多大的飞机?我应该能给你弄来一架。”
有此搭档,何其有幸?
某一时刻,当罗伯特·帕丁森走进片场,没想到吧?!剧组竟真搞来了一架波音飞机,打算撞进大楼,把飞机炸毁掉!
演员们纷纷感叹,“这感觉也太真实了...好吧,因为那就是真的!”
如果你知道,在之前的[蝙蝠侠:黑暗骑士],诺兰已经实景炸了一栋楼,又紧接着在大街上炸翻了一辆卡车。
额,那好像这一回是该炸飞机了!都坐下,[信条]这基本操作!
别怀疑,[盗梦空间]中的旋转走廊,和[星际穿越]中的五维空间,没有绿幕,都是诺兰实景搭建的。
就连[星际穿越]中那一片茫茫绿色的3千亩玉米地,都是自己种的!江湖传闻,不是最后还靠卖玉米收回成本了嘛(好...牛!)。
基本上,诺兰运用视效的方法,就是抛弃视效。
因为诺兰相信:“观众能意识到实景拍摄和使用特效的区别。”观众会知道这不是绿幕,他们会真正被震撼。
事实上,你当然可以在摄影棚中打造任何一个世界,但是你绝对无法捕捉到它的“真实性”!对诺兰来说,真实性就是底线,也是一切。
不用绿幕,同时也是为了让演员尽可能在真实的环境中,贡献出最真实的情绪表演。
坚持用胶片拍摄(他的所有电影),是因为胶片成像的颗粒感是数字影像无法复制的。
拒绝3D,是因为3D镜头会缩小展现在人眼前的画幅,并暴露特效感。而且本质上,3D框定了一个空间,这和诺兰电影里延展“时空”的追求是相悖的。
使用IMAX胶片摄影机,是因为IMAX摄像机分辨率和颜色都无以伦比,画面中可以有着无数细节。
很多人可能难以想象,诺兰就连配乐也一定要管弦乐队来完成。因为在他看来,音乐必须得真正的人来演奏,而不是让机器模拟出来。
可以说,他始终遵循着这么一种甚为“老派”的制作方式。来制造所有关于“此情此境”的真实感,神奇地创造出那些银幕奇观!而那些“真实感”,或者也可以换个名字,叫“电影质感”。
在这个迅速变革的时代,这样的诺兰,即使在好莱坞,也显得足够特立独行。
一盘卡带、一台机器、一个放映员,这种[天堂电影院]一般的配置,几乎构成了我们幼年对胶片电影的全部记忆。
而诺兰其人其作,竟然就有这样一种“老派”与“革新”和谐共存的奇妙特质!总之,不愧是英国人诺兰!
“共同观影的体验已经传承了很多代...电影院就像我的家。”
就在今年疫情最严重、全球影院歇业的3月份,心怀责任感和热诚心的诺兰还曾在《华盛顿邮报》上发文,呼吁大家重视电影院的重要性。
“影院最大的吸引力,其基础是人类最伟大的天性——想要在一起的渴望。也许,你跟我一样,曾以为自己去看电影是为了环绕音、零食、汽水和爆米花,或大明星。但其实不是,我们去影院是为了彼此。”
小时候曾为影院的浸入感倍感震撼,从此就致力于为全人类打造银幕终极震撼的诺兰,想来,竟颇有些古典骑士之风。
而这位骑士,不拿剑,不护君主,他是最忠诚无畏的“电影骑士”。
诺兰,或许为广大影迷所爱,但又注定被很多影评人(和奖项)低估。是不是大师,留待时间去证明。但此时此刻,感谢有导演诺兰。
感谢我们的生活中,终究有影院和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