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摄影是摄影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手机摄影也必将遵从于摄影的本质,那就是一种通过观察、记录、升华的过程。无论今后手机摄影器材如何演变,只要是人来操控,那都应该遵循这个规律;因为人是有情感的高等动物,当在拍摄和分享的时候其实是一种情绪的传达;当然未来有一天也许机器人替代了人在摄影,那也许情况会有所改变。
人类追求影像的历程有记载的,最早可能就要追述到两千四五百年以前,我国的学者墨翟(墨子)和他的学生,做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倒像的实验;其中关于小孔成像的描述,与照相光学所讲的是完全吻合的。之后直到年,尼普斯兄弟首次用暗箱尝试化学固定图像;年,达盖尔的摄影法变得众所周知;到年才诞生了世界第一款可以照相的手机夏普J-SH04,当时这款手机仅有11万像素;而截至目前仅仅过了不到20年,已经有手机厂商宣布拥有了1亿像素的手机。摄影已经成为手机的一项重要功能和指标,手机摄影的功能也从普通的拍照记录到了目前的AI智能摄影,您用镜头对准了拍摄的对象,手机就能根据根据智能判断对所拍的对象进行调教,比如它识别您拍得是食物,就会根据食物的属性进行对比度、饱和度等等的调整。手机摄影似乎让我们的摄影变得简单,似乎没有了大师和普通摄影者的区别。但我还是持一定的保留态度,因为摄影不仅仅是拍下来,更重要的是思想的表达。
手机相对传统相机在体积和重量方面确实有一定的优势,相对小巧、便携,而且最关键是没有侵略性,尤其在拍摄一些新闻纪实类照片时更能融入到场景中,更加靠近被摄的对象,观察和感受生活。现在手机是我们每天必带的物品,相机却不一定,除非是职业摄影人,所以在碰到一些突发事件时,现场抓拍可能更加依赖的是手机。当年英国伦敦地铁爆炸案发生后,一张伦敦爆炸事件的现场新闻照片中,一名男子站在昏暗拥挤的地铁隧道中,用手绢捂着嘴,他的身后是刚刚发生爆炸的还挤满乘客的地铁车厢。这张照片,是一位当时在现场的英国乘客用手机拍摄的,也是当天首次出现在传统媒体《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头版上的照片。
当然,我觉得手机目前对于专业相机在摄影方面还谈不上替代性,应该是术业有专攻,扬长避短发挥各自优势。比如一些大风光、商业人像、体育、动物等摄影场景中相机还是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的。其余咱们日常生活中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场景我觉得手机摄影是可以应对的,而且更多的时候我们通过社交APP传播的时候像素又进行了压缩,可能一个普通场景手机会比相机直接拍的看起来还好看,因为智能手机一般拍摄照片的时候就已经进行了美化(实际就是拍摄时已经PS了),所以现在我们家出去旅行夫人更愿意让我用手机拍,拍出来更像是她心目中的自己,而且也能马上分享给她。
据数据统计中国手机用户突破14亿,相当于平均人手一部,也相当于人手一部照相机,手机摄影已经进入了百家争鸣的人人拍照时代。不过我觉得拍照和摄影还是有区别的,经常在朋友圈看到有人说今天景色特别好,可惜没带相机,手机随拍几张发个朋友圈,看来是对片子拍的不满意。但我觉得手机拍的片子也绝对不是差片子的挡箭牌,拍片子如果心情是随意的,可能对拍片子还是有一定好处的,我们可以用一种“游戏”的心态在拍片子,让自己内心放松下来,没准还能拍出很多好片子;但如果手法随意就不好了,因为我觉得要想拍好片子还是需要认真对待的,还是需要一些技巧,是有意识地拍照。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摄影跟拍照的区别,拍照只要会按快门就行,而摄影需要加入艺术,要利用“摄影眼”去观察,从光影、构图、技术等角度去通盘考虑,甚至一些细节如单手拍照的习惯都会对最后成像造成伤害,而且这些其实就跟器材好坏没有太大的关系了。另外,手机摄影中也有一些误区需要大家注意,比如过度依赖APP,重后期轻前期拍摄,过度后期等等。
自拍文化成为手机摄影的一个独特表现形式,也推动了手机拍摄美颜技术的发展。目前喜欢自拍并分享的人群非常广泛,甚至于美国精神病学协会年7月已将「自拍成瘾」归入强迫症类精神疾病。其实我觉得适度喜欢自拍的人是一种自信的表现,不过凡是掌握一个度就好了。
随着5G时代的来临,未来的手机摄影应该不单单承载现在记录的能力。首先从摄影的配置功能上手机将越来越接近相机,目前大部分手机已经实现了广角、中焦、长焦、微距为一体的,像素也有了大幅的提升。从拍摄的成片来看从单一的照片也会更多逐渐转为流动的照片,也就是各类的视频、直播,因为视频能涵盖更多的信息,更具有立体感。数字暗访更加强大,能达到鬼斧神工的地步,让我们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效果。随着智能的发展,一张照片的背后可以关联很多信息,是信息输入的媒介,万物互联。
总之,手机摄影作为摄影中的一类,在集成传统摄影的优势同时更将成为摄影创新的排头兵、先锋队。请大家记住最好的相机就是你手边的那一个,也就是我们随时随地能用的手机,让我们拭目以待共同期待手机摄影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