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化的原理与运用
拍摄是否需要虚化?这个问题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难是因为虚化与否有许多情况,简单是因为会者不难。一般有经验的摄影师或爱好者都分得清。简单一句话回答就是:根据拍摄主题与表现需要来决定是否需要进行虚化。
一、认识虚化类型与原理
虚化其实有很多种类型,镜头虚化、滤镜类虚化、模糊类虚化。镜头虚化是利用景深原理进行虚化;滤镜类虚化是PS等修图软件的提法,现在手机等有类似虚化功能;模糊虚化是利用模糊的手法实现类似虚化的效果。当然,这些提法和分法是我自己的观点,不代表专业摄影分类。
一般相机拍照主要涉及的是镜头虚化,是利用景深原理实现虚化效果,因此也叫景深虚化。景深是摄影的一个专业术语,我一般将其通俗化理解为画面景物的深度。景深一般也常用层次、纵深、空间等词汇进行描述。
摄影画面景深一般可以大致分为三个层次:前景、中景与背景。一般拍摄对象位于中景,拍摄对象之后的景物被称为背景,拍摄对象前面的景物被称为前景。
因此,景深虚化效果可以分为两种:背景虚化与前景虚化。
对于景深这里不做详细的解释了,想要了解可以自己去查。景深,对于摄影爱好者我们就大致理解为“画面中景物的深度”就可以了。因为景深与对焦及透视原理有关,相对复杂。
虚化,是一种景深效果。它是由于镜头构造与透视原理导致的,与焦点位置及景深大小有关。焦平面(焦点所在的平面)前后的景物随着逐步远离焦平面会由实变虚呈现逐步由清晰变模糊的变化,出现模糊化现象,因此简称虚化。
二、景深与虚化的关系及实现虚化的方法
对于拍照而言,我们一般指的都是镜头的虚化即景深虚化,是利用景深原理进行的虚化。而平常谈论景深虚化效果时中又多以背景虚化为主,前景虚化与背景虚化类似不再重复解释。
影响景深虚化效果的因素主要有三个:光圈大小、焦虑长短、拍摄距离。
大光圈拍摄景深、虚化效果与三个要素的关系分别如下:
1.光圈大小。在相同条件下,光圈越大,景深越浅,虚化程度越大,背景越模糊。反之,虚化程度越小,背景清晰。
2.焦虑长短。在相同条件下,焦距越长,景深越浅,虚化程度越大,背景越模糊。反之,虚化程度小,背景清晰。
3.拍摄距离。在相同条件下,拍摄距离(镜头距离拍摄对象的距离)越近,景深越浅,虚化程度越大,背景越模糊。反之,虚化程度小,背景清晰。
三、虚化的运用
什么时候需要虚化,什么时候不需要虚化呢?
其实,是否需要运用虚化的手段,应该根据拍摄的主题与需要来决定。虚化不是目的,虚化的目的是突出拍摄主体,实现拍摄的主题。
简要说一说常见的虚化运用场景与情况:
1.单拍人像多用虚化:虚化背景与前景可以突出人物主体,虚化背景可以拍出背景物体的干扰,虚化前景可以增加层次和美化画面。
2.合影与多人人像:一般需要清晰的画面,应该尽量避免虚化:一般情况下会使用小光圈拍摄,以便加大画面景深,使人所有物在相对清晰的范围内。
3.风光摄影一般大场景需要清晰画面不需要虚化,小景别的风光小品可以运用虚化手法突出主体。
拍风光摄影作品通常用减小小光圈以确保画面中景物清晰,力求拍实,因此一般不采用虚化手法。
4.根据画面效果选择:画面杂乱的场景需要运用虚化,画面简洁干净可以不运用虚化手段
是否需要虚化,什么时候需要有虚化,只需要根据拍摄主题与拍摄需要选择即可。虚化不是目的,虚化只是一种手段,最终目的是突出主体,实现拍摄主题。
(声明:所有文字与图片为阿恺纪实原创)
阿恺纪实分享实在摄影知识与感悟,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