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白照片上的美颜

黑白照片上的“美颜”

文/小毛

在照片美颜越来越方便的今天,年轻人可能都不知道,胶卷时代,要给一张黑白照片上色“美颜”,可是一项技术活。如今还掌握这项技能的人越来越少,来自浙江温州的陈秀彬便是其中之一。但随着电脑和手机以及数码技术的普及,相片的着色修复已越来越没有用武之地。

照片整修技艺,是为弥补人物脸部的一些缺陷和增添美感而派生出在照片上作画的一门艺术。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陈秀彬的父亲陈球在温州明星、美术、南洋、露天照相馆和五马图片社从事照片整修工作,因技术到位被顾客青睐。他去哪儿上班,哪儿的照相馆生意就火爆,拥有了一批忠实的客户。

“当年一名摄影馆的学徒有可能十余年才能出师;不像现今,拿起相机与手机,人人都能当摄影师。”陈秀彬说,早年照相馆的摄影师,不仅要会拍照,还要会冲洗照片,修片、上色也是必备技能。

“父亲十七八岁开始在温州明星照相馆当学徒,之后当师傅,然后又去过美术、南洋、露天等照相馆坐馆,可以说是在照相馆里待了一辈子。父亲喜静,所以对照片修复能潜心钻研。”在陈秀彬的记忆中,父亲有一个视如珍宝的工具箱,里面有毛笔、棉花、水彩、墨、刮刀、瓷砖、底片、镇纸、整修台。“记得小时候家里挂满客户需要修补的照片,一张张斑驳、发黄的旧底片与照片,通过这几样简单的工具在父亲的巧手下又鲜活起来。”

陈秀彬称,修复照片一般是根据大小与难度收费,从几元到几十元不等。在没电脑与PS软件的年代,修复严重破损和在照片上额外增加人数都是非常有挑战性的活,需要整修技师从相片修复到翻拍,再修正底片,然后冲印照片,反复多次,对整修技师的修、涂、刮、点整修基本功底有很高的要求。

工作中的陈秀彬

作为家里的小女儿,陈秀彬从小跟在父亲身边,耳濡目染之下也对摄影与图片整修技术产生极大的兴趣,并跟着表姐邵春野学习相片着色技术。

陈秀彬高中毕业后就在市区环城路上开了家环城照相馆,她的相片着色与修复技术正式派上用场。因父亲陈球的名气与人脉,照相馆的生意一直不错。

“以前没有电脑PS,漂亮照片可都是靠摄影老师的精湛手艺一步步画出来的。”陈秀彬指着手里的两张照片说道:“左边这张人像照片看起来粗糙,甚至能看到上面的颗粒感,整体的光影也非常硬;再看右边这张经过整修的照片,光影效果就很柔和。”

“怎么分辨一个摄影师是新手还是老师傅?只要看他们冲洗出来的底片就知道了。”陈秀彬说:“底片上有沿着人像脸型纹路用铅笔涂涂改改的就是老摄影师,无涂改的就是刚入门的新手。他们不知道,很多相片都是后期手工画出来的。”

“你知道吗,江心屿烈士纪念馆里几乎所有的烈士图片都是我与父亲修复的。”陈秀彬骄傲地说,当时拿到这些烈士相片时,相片的腐蚀程度非常严重,有些照片只留下三分之一的原型,有些照片从集体照中剪取。才零点几厘米的头像要放大到12英寸,修整难度非常之大。

除了修复照片,陈秀彬还跟表姐学会了着色技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只有黑白照片,想要彩色照片只能靠后期上色,由此就派生出一门介于摄影与画画之间的技术——相片着色。

陈秀彬介绍说,相片着色这门手艺有很多技巧。一个好的相片着色师不但需要对色彩有通盘的把握,根据画像主人的意图涂上不同颜色,还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并根据不同的季节,选定适合搭配的颜色。

陈秀彬回忆说,几十年前在家中显眼处摆上一张着色照片,是件很时髦的事情,间接表明这家的家境还不错。而使用手工上色的黑白照片,能营造出特殊的画面效果,并能保存百余年时间。

“即使你的技术能让相片保存百年又有什么用?”诉说骄傲往事的同时,陈秀彬一直也在问自己一个问题:相片修复与着色技术有必要传承下去么?

随着彩色照相技术的出现和快速发展,手工上色技艺已日渐式微。早年间受众趋之若鹜的相片着色与修复,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陈秀彬的环城照相馆接到的业务,主要是拍摄艺术照或团体照,以及几乎算机械生产的身份证照。后来陈秀彬也让照相馆歇业,转去做其他事了。

时代在变,摄影技术在变,人们的审美也在变。在此后的二十余年间,陈秀彬的相片着色与修复这两门技术成了她生活中的消遣,仅在亲朋好友请求下会为他们修复或着色老相片。

正当这两项手艺慢慢消失在她的生活中时,没想到一个偶然的机会,又一下子把她拉回从前为大家修复照片的岁月中。陈秀彬在报刊上看到一则寻找非遗传承人的消息,询问父亲陈球要不要去文化局报名试试看,说不定还真能把这相片整修技术作为非遗传承保存下来。得到父亲的认可后,陈秀彬在家翻阅资料、填写表格,最后成功当选非遗传承人。

获得鹿城区非遗传承人资格,让陈秀彬重新燃起对相片修整与着色的兴趣。她开始在家族中物色下一代传承人,可问了个遍,没有一个小辈感兴趣,得到的回答几乎都是:我拿手机就能PS,为什么还要学?陈秀彬不甘心,通过网络发布消息找传承人,也没有回应。她还试着找过温州为数不多的几家照相馆谈合作,得到的答案都是不合作,“这些已经太老套了”。

虽然明白相片着色修复已被新技术所淘汰,但陈秀彬觉得,作为一门手艺,就这么失传了非常可惜。因此她还想再坚持试试,说不定会有更好的出路。

年是温州“东亚文化之都”活动元年,会有很多非遗项目出现。所以陈秀彬准备在家重新修复翻新一批相片作品,在朋友圈发布,让更多人知道温州还有这项非遗项目。

来源:《浙江工人日报》

终审:吕通义

审校:杨茗刘朱婴

编辑:张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2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