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是有形的,它意味着知觉,是你的眼睛看到的东西,但画面一闪而过,你几乎什么也没看见!要捕捉它,首先得有部糟糕的相机。--米罗斯拉夫提奇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高科技的数码时代,不再是米罗斯拉夫提奇“首先得有部糟糕的相机”那个相机稀罕的年代!而现在,我们手中拿着一部富有科技时代感的数码单反相机,你是否已经拍出了好看的相照片?还是“照片是有形的,它意味着知觉,只是你的眼睛没有看到美的东西,但画面一闪而过,你几乎什么也没看见!”。大师的名言真是千古不变的哲理。
作为摄影者,要通过非语言视觉信息的方式传递给观读者,让观读者能读懂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能感受到你的心情,能从照片中欣赏到光影美的享受,与你产生共鸣。这个就是“好看的照片”。所以,摄影人的你首先得有一门“绝技”,一种在与大自然和人与动物相处中,会发现美、欣赏美和鉴赏美的能力。而这门“绝技”,就是你在摄影艺术中赖以发展的“摄影眼”。
那么,怎样提高观察力练就的“摄影眼”?
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为什么要说勤于思考呢?大家有没发觉到一个现象:一样东西,大家都看到,可是有些人就记不清它的形状,而个别人不仅记得清它的形状,还说得出它更多的细节。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因为有些人看东西是看到了,但是却从来都没有认真去思考过它。没有思考,就不是经过认真的观察。
明代心学家王阳明,他提出的“格物致知”,他是怎样格物的,他观察一样物体,可以看上一天。为什么会看一天,那是他观察的专注和思考,让他忘记了时间。
作为摄影人,我们不能单纯只是个随意的观察者。我们一定要从场景中发现不同物体在形状、线条、影调和色彩等方面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在不同的三维景象中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从中加以认真观察,思考和分析,有“格物”的思想,观察力才会有提高。
用摄影的方式观察
摄影方式的观察,对于摄影师(人)的要求与一般的观察不同。它讲究的是对场景光线的观察,光线对场景主体线条、形状、影调的影响,不同的观察方向,光线的变化带来色彩、明暗的变化也就不同。比如,你走进一片阳光穿透的树林,想要拍摄,当你顺光观察的时候,可能你看到的是一片杂乱的景象,树干、树枝、叶子乱七八糟的。而当你换一个方同观察,逆光观察,可能给你带来的是一片完美的光影。
平时我们应该怎样观察呢?大家知道,我们观察的时候都是用双目的,人眼就是相机的感应器,它会根据光线的明暗主动调节适应,对场景的纵深,左右眼会自动配合作调整。而相机就只是一个镜头,它看到的场景现象跟我们双目看到的是不一样的情况。所以,我们学习观察的时候,应该习惯用单眼来观察。
当我们习惯了用单眼来观察,这个时候“单眼”就是相机的取景器。我们看到的场景,场景中的摄影主体与周围的物体就构成一幅照片。所以,在平时生活中,我们时刻要想着摄影拍照,在看到任何有兴趣东西的时候,就思考如果我想拍摄它,应该怎样拍,光线是怎样,不同的角度它又是怎样的,又怎样构图,这时候你的大脑会想象一个画面,这个画面就是你大脑经过思考分析所形成的照片的构图画面。如果我们一直保持这种方式去观察,也许在不久的日子,“摄影眼”就自然形成。
用器材锻炼观察力
大家都有同感,我们平时拍照的时候有个特点,就是猛按快门,拍多几张回去挑一张好的。因为我们不是用胶卷相机嘛,不心疼也不怕浪费。其实,这种拍摄方式很不好,没有经过观察思考就按下快门,对我们观察力的锻炼没有好处。
为了能够练就“摄影眼”,我想得要有一种强迫的方式。什么方式呢?用胶片相机来练习!这是个很好的练习观察力的方法。用胶片相机拍摄,你不会猛按快门了吧,除非你不心疼钱,也不怕浪费。这时候,你会很情愿地观察场景,双脚尝试左右移动或往前走近主体一点,不断的调整拍摄角度,再三思考才轻轻的慢慢按下快门。
观察大师的作品
不要闭门造车,这样对我们眼界拓展不好。人的模仿能力很强,当你看得足够多的大师的摄影作品之后,你多多少少也会拍出类似的作品来。但是,这点还不够。我们观读一幅优秀的摄影作品,应该要从作者的主题思想、所表达的意义和情感、用光、构图以及影调方面来仔细“品读”,如果换成自己来拍,我又会怎样测光构图,用哪种拍摄模式,感光度、光圈、快门值又如何设置,这些经验都可以从大师们的作品中学到,然后学以致用。
总结一下,练就一双“摄影眼”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很多摄影师,之所以成名,拍出的照片让人叹为观止,很大的原因就是他的观察力比别人强。(图文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