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丹丹继女赵婷获奖的无依之地,与原著

澳门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s://m.39.net/baidianfeng/a_4292712.html
本文作者:愚石恭喜赵婷,拿下了第78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最佳导演;恭喜《无依之地》,拿下了最佳影片。两项分量吃重的大奖,再加上威尼斯最佳影片奖,长期憋屈的中国电影人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随着《无依之地》的获奖,许多人都把目光聚焦在其导演赵婷身上,因为她是宋丹丹的继女。而我,却被电影里那地道的美国味吸引了,更准确地说,是折服于这个年轻的华裔导演在影片中呈现出来的纯粹的中西部味道。那些广袤无垠的沙漠,满目苍凉;那些一望无际的公路,在你的眼前铺开又卷起;那些营地里的篝火,让人们可以暂时忘记烦恼,互相取暖;那些小酒馆中的乡村歌曲,每天都在你的收音机里循环播放;甚至那一只大野牛,就好像漫长孤单旅途中偶遇的朋友……一切的一切,都时不时地出现在我的生活中,无比亲切,但,电影里的人们,于我而言,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是因为,工作日的自己,也住在房车里,因为工作地点离家远,不想把时间花在每天的来回奔波中;而节假日时,我们也会拖上房车去旅行,也会把房车停泊在一个个营地里。说陌生,是因为,我们的房车崭新、整洁,影片里的,却是残旧、邋遢的;就连房车营地,我们去过的,基本都是为和我们一样的游客服务的,无依之地里的,好些都是季节工聚居地。我们去过的,基本都是为和我们一样的游客服务的,无依之地里的,好些都是季节工聚居地。“无依之地”,英文名称是Nomadland,字面意思是,游牧部落,或者,流浪之地。这部影片改编自杰西卡·布鲁德年的纪实文学作品《无依之地:21世纪在美国生存下去》,书中讲述的,是一个特定群体的故事。这个群体,英文称之为workampers,就像当代的“游牧民“(nomads)。他们,是一群上了年纪的人,四海为家,哪里有工作,就去哪里,这些工作的共同特点就是,繁重,薪酬也低,而且,没有任何福利待遇。他们的全部家当,就是一辆破破烂烂的房车或厢式小货车,和车里零零碎碎的杂物。车,停在营地里,营地,也就是他们临时的家。而电影,相对于原著,少了一些苦涩,多了一些温情。虽然电影的中译名叫“无依之地”,但在我看来,影片从头到尾,围绕的主题,就是“家”,每个人都会依恋的那个“家”,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影片的背景,是年金融危机后遗症影响下的美国。主人公弗恩的丈夫所在的石膏板产业大萧条,年,矿山关闭,和中西部地区无数个因为某产业而发展起来的小镇一样,弗恩家所在的恩派尔镇也失去了生命力,就连邮政编码都被取消了。人们只能离开这个曾经安家落户的地方。弗恩在丈夫去世、自己失业后,带了几件心爱的物品,驾驶着自己的小货车,也离开了小镇,开始了流浪生活。第一站,她来到了圣诞季前需要雇佣大量打包装箱工人的亚马逊仓库。当她和工友们在一起用餐时,其中的一位向大家展示了她布满全身的歌词纹身,并将自己最喜欢的一句歌词,大声念了出来:“家,这仅仅是一个字眼,还是你安放于心中、相携同行的一个角落?”(Home,isitjustaword?Orisitsomethingyoucarrywithinyou?)这,既是一句歌词,也是贯穿于整部影片的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圣诞季的临时工作结束后,弗恩有时候在国家公园做营地接待员,有时在南达科他州沃尔商店食品铺做汉堡包,有时又在内布拉斯加州收拣甜菜根。不稳定的生活,唯一的好处,似乎就是,她结识了许多和自己一样,漂泊在路上的人们——当代的游牧民(nomads)。弗恩和他们在一起,交换物品,也交换心事,聊过往的经历,也聊将来的打算。她和他们建立友谊,也因此,遇到了游牧生活的三个“导师”——琳达·梅、鲍勃、斯万基。琳达干了一辈子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工作,却有一个精彩的梦想,希望有朝一日建立一艘用太阳能维持的“地球之船”,还教会了弗恩怎么样高效清洁营地的男厕所;鲍勃堪称这个群体的精神领袖,时常发表关于游牧生活的演说;斯万基是一个刀子嘴豆腐心的老妇人,热爱收藏美丽的石头,跟弗恩描述自己这一生所到之处、所见之景时,满满的都是动人的回忆。这三个人物,是原著中就有的真实人物,但赵婷将原著改编成电影时,特别塑造了弗恩这个形象。原著作者布鲁德为了近距离接触这些现代游牧民,自己也在一辆小货车里住了几个月,而赵婷,则是跟着弗恩穿州过省,也带着我们,辗转于辽阔的美国中西部。弗恩,英文是Fern,本意是蕨类植物。蕨类植物,从不开花,也不结果,虽不起眼,但生存能力极强,并不需要细心呵护,甚至你的目光都不会为它们停留片刻,但,只要你愿意看一眼,你就会惊讶于那静美的生命力。失去了一生挚爱的弗恩,大部分时间,看上去都是孤独的,但她并不需要任何怜悯或救赎,所以,当戴夫邀请她和自己一起回家时,她只说以后会去拜访他。她也确实找机会去造访了,然而,和戴夫一大家人在一起时,她却感觉那般的格格不入,最终仍然落荒而逃,因为那不是她的家。即使她自己的妹妹多莉,也无法说服她安定下来,和他们一起住。因为妹妹在城市里的家,也不是她和丈夫生活了几十年的小镇上的那个“家”。整部影片,相对于原著,最大的区别就是,没有特意着墨于人物多舛的命运,但却愈发唤起了人们的共情,无论是营地里人们的微笑,还是弗恩恣意地仰躺在水塘中,或者和戴夫相视于嶙峋的巨石之间,又或者仅仅是那个问弗恩借烟借火的小伙子……无论生活多么的“无依”,简单的美好,始终存在。当然,这还得归功于赵婷日臻完善的导演功力。这部影片中,她和最佳搭档、摄影师男友理查兹再度合作,成就了这一部也可以称为风光片的电影——那些长镜头中的地平线,为我们呈现了一帧帧壮观的中西部地貌景观,但,这又不仅仅只是一部展示“美丽”的影片。每当赵婷和理查兹的镜头,随着弗恩的双眼慢慢扫过那些“无依之地”时,你完全能感受到表面的平静之下,蕴含着的对心灵的冲击——那些坚毅勇敢的人们,和他们正体验着的生活。主人公弗恩,由麦克多蒙德扮演。不得不说,这个角色仿佛是为她度身定制的。近镜头下的她,凌乱的短发,更显疲惫,眼神却依旧清澈、坚毅,温情、顽强并存,许多场景中,虽不发一语,甚至整个人都是静止的,没有任何大张大合的动作,但正如背景中那些坚硬的岩石,或肆意生长的仙人掌,遍布在崎岖的沙漠中,那种独立、坚韧、孤独,被完美诠释,直击人心。影片的最后,弗恩又回到了亚马逊的仓库工作,意味着,她已经在路上漂泊了一年。该继续辗转于“无依之地”吗?和鲍勃的对话,让她找到了答案。弗恩质疑自己是否花了过多的时间,回忆逝去的丈夫,而鲍勃就提到了英年早逝的儿子,丧子之痛,在他帮助“游牧部落”的一路上,得到了缓解,使他相信,自己和儿子会“在路上见到的”,并鼓励弗恩,也终将和深爱的丈夫在路上相见的,正如,这些游牧民们在斯万基的追思会上,将她生前喜欢的石头,掷入篝火中,和她道别。这次对话,促使弗恩重返恩派尔镇,处理了所有从前的物品,继续上路——我们路上见。(Seeyoudowntheroad.)她告别了恩派尔小镇上那个已经凋零的“家”,或许,此去即永别,但,是否她就永远地失去了“家”呢?我不这样认为。相反,这里正呼应了之前的一幕:在商店中,弗恩偶遇了自己从前的学生一家。当他们表现出对她的担忧时,她对女孩说:“我并不是无家可归,我只是没有房子。”(I’mnothomeless,I’mjusthouseless.)这句话,在我看来,正道出了“无依之地”(Nomadland)的精髓——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房子让我们有了“家”,家,是我们内心觉得有依靠的地方,是生活在那个地方的人,是我们和那个人一起度过的时光。所以,即使你一直在路上,即使人们都以为你无依无靠,只要你情有所归、心有所系,你的家,就一直在那里。此心安处,即是吾乡。(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8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