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摄影节于10月28日在杨浦滨江毛麻仓库开幕。杨浦滨江“文艺地标”毛麻仓库始建于年,其钢筋混凝土无梁楼盖结构、简洁的红墙立面,凸显了上世纪20年代的技术特征和工业特色。经修缮改造后,这里成为众多艺术展览的举办地。
//
作为本届国际摄影节的平行展,四楼展厅的“青年影像未来——第六届上海青年摄影艺术展”展示了一系列中国青年摄影师的作品。
青年一代摄影人的作品预示着摄影未来的走向,与成熟、知名的摄影家相比,青年摄影师或许镜头语言还稍显稚嫩,但却可以感受到他们的真诚发问与探索。“内观与外延,是对今年青年展览作品总结的特点。”青年摄影艺术展单元的策展人、《上海摄影》执行主编叶明文说。
对于“摄影内观”,叶明文做了一个定义:把自我的成长记忆、阅历经验、思想意识、视觉偏好、生活环境等综合体验作为专注点。“总体上,这批青年摄影师都比较脚踏实地,从过去的经历出发,完成摄影的同时,完成自我认知的还原,丰富了自我生活的感受,然后再由己而外。”
相对于内观来说,摄影的外延是很难自求的,它是随着内观的表达自然产生的评价或共鸣,评论家、媒体、公众的评价、提炼出的普遍意义,是作为对深度内观的一种褒奖。
罗娴《梦境》
罗娴的一组《梦境》,是她试图通过影像语言来展现主观、私密的心理体验和内心世界的一种尝试。作品中展现的大多数是人们的梦,亦有其他心理体验,包括幻觉、失忆、错觉、欲望和梦想。凭借这组照片,她曾经获得马格南摄影大赛艺术入围奖。
罗娴作品
每一次拍摄,罗娴会与被拍摄者沟通梦境,然后一起尽力还原梦境中的状态和细节,被拍摄者进入重建的场景,自由演绎当时的心理体验。罗娴作为摄影师与被摄者一起参与了这些梦境的重建,从某种程度上改写了梦的叙事。从视觉语言上来说,这组作品用光扎实,画面结构稳定,画面犹如电影剧照,而观众看到这组作品的同时,也参与了梦境的重建。
刘书彤《》系列
刘书彤的《》系列是对父母亲劳作工具进行诗意化的美学怀旧。刘书彤于年出生于鲁西平原的村子,就是老家的门牌号。这一组照片围绕家中的“家什儿”展开,它们既是父母日常劳作的工具,也是摄影师儿时成长必不可缺的玩具,可以说承载着两代人不同的记忆。既是组建于20世纪60年代,一个农村家庭的时间载体;又是一个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我”的成长记忆载体。
刘书彤《》系列
刘书彤用更有想象力的方法重新建构了农耕生活。“所拍的元素没有离开摄影的本体语言,借用了绘画的效果,看上去像艺术照片,但本质上还是纪实,可以说是新摄影的一种方式。”叶明文评价。
王翰林《内啡肽的火焰》系列
王翰林的系列作品《内啡肽的火焰》起源于父亲的一次濒死体验,内啡肽是人在死亡前,脑垂体分泌的一种化学物质,会减轻人的痛苦。多年前王翰林父亲病危入院,治疗好转后,父亲讲述了在半昏迷的状态感知到的状态,王翰林根据父亲描述的现象用图像的方法再造景象,用视觉的语言解读人产生的幻觉,既有科学性又有实验性。
韦海《华亭八景图》系列
当前郊区城市化进程,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社会现代化困境凸显,越来越多的人向往闲云野鹤般的山水之间,无奈困在城市中的人们只能在生活和工作的场所布置园林、摆放山水盆景等室内景观来感受“采药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恬淡闲适的生活,在这个背景下,摄影师韦海萌生用摄影“因心造景”,创作了《华亭八景图》。
韦海《华亭八景图》系列
《华亭八景图》在风格上临仿明代松江府“华亭画派”代表人物董其昌《燕吴八景图》。所拍摄素材均取之于松江地域,师法古人和自然到师法本心的过程中,概括和提炼出松江地区山水景观的元素,将自己的感受、审美、思维融合其中,托情于景、借景抒情,并用摄影加后期为现代松江“造境”。
周平浪《摩天楼》
世上最多的就是人,而人最多的地方,就是我们脚下的城市。美、权力、孤独、秘密,都市的文明都被压缩。摄影师周平浪的一组《摩天楼》主要拍摄于年新冠疫情出现之后。楼宇间灯火跳动,夜雾中水流不止,绵长而无常的生活中,一切都变了,又好像什么也没变,而新冠疫情又放大了我们生活中更为隐秘的一面。
周平浪《摩天楼》系列
叶明文评价:“他的纪实作品和国内的街拍摄影师的风格不一样,周平浪会从更大的空间里展示这个城市疏离、紧张的状态。他的镜头抓得住核心,并呈现城市的内在气质。在人多车多楼多的大都市,人处于这种繁华之下更显孤独。”
朱柯丁《一半》系列
摄影师朱柯丁喜欢远游,喜欢水下动物。正如此次参展作品的名字《一半》,他的镜头一半在水中,一半在水上。拍这种照片要等待,保持安静,运气也要好,海豹对异物也有兴趣。
朱柯丁《一半》系列
朱柯丁说:“每一次潜水中最神奇的部分之一就是当海水吞没了我一半面镜的时刻。海平面是从一个世界到另一个世界的过渡部分,是水世界与陆地的一次联姻。一半碧海,一半蓝天,清澈的海水与蓝蓝的天空映衬在一起,通过鲜明的色彩对比,让水下生物和水上世界同时出现在一幅画面中,感觉如此神奇。”
以绘《镜花园》系列
《镜花园》是广西摄影师以绘的作品,她将桂林独特的山水风貌与正值青春的年轻人相结合,在淡淡的暮色中,展现年轻人蓬勃生命力的同时,也让人看到她们的羞涩、躁动。以绘说,拍摄她们的时候,映射的是我们自己,是一次二次身份的重构。
张宁宁《非常态》系列
摄影师张宁宁则擅长将人们身边司空见惯的日常元素,呈现出“非常态”的一面。张宁宁认为,当你看向日常、仰望天空俯瞰大地,或是朝世界的某个角落里多看一眼,便会发现它们在闪闪发光,默默等待着我们去探索,等待着每一位摄影人去拥抱这无与伦比的“非常态”之美。
黎光波《世界二象性》系列
除此之外,重庆摄影师黎光波用多媒体形式构筑了三个篇章,组成了作品《世界二象性》。他发问道:你有没有怀疑过,我们感知到的世界,是否真实?自然对于我们而言是功能化存在,我们对自然而言是果还是因?
上述摄影的共同之处,都在于专注自我和周边的线索,加上适当的视觉语言,成就鲜活的、耐看的主题。同时,在描述自我相关的内容时,看上去总是和大众息息相关。
展览地址
杨浦区秦皇岛路32号
毛麻仓库
(请从杨浦滨江步道门进入)
展览时间
10月28日-11月13日
10:00-17:00
16:30后停止进馆
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