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流动的车辆和人流,变化的红绿灯,漂浮的云彩……我们一般会说「我在城市里」,是因为城市就是一个包括我们周围一切的世界。作为一个摄影爱好者,我每去到一座城市,都希望能够使用手中的相机去记录这座城市下这座城市独特的一面,但是也常常遇到一些挑战和难题。在拍摄过程中,我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教训。在这里,我将尝试从最初的拍摄想法构建开始再到拍摄过程,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城市摄影记录流程。感受城市的氛围来到一座城市,第一件要干的事情不是拿起相机四处寻找可以拍摄的景点。请先放下一切让你觉得累赘的东西吧!随处逛逛,感受下城市的气息。放空自己,纯粹地观察眼前城市的一切。这座城市的道路是宽阔还是狭窄?空气中飘荡的味道是怎样的?这片街区流行什么色调?道路边种植的什么植物?建筑物是什么颜色和风格?我们对于城市的理解往往就会在这个过程中一点点地累积起来。不同城市有着自己的风格,不同的人参观同一座城市也可能有不同印象。试试闭上眼睛,尝试概括一下城市带给你什么样的印象?不一定是某个抽象的词语,可以具体到某个物件或者某个特别的场景。我来说说我对于一些城市的印象吧。广州是点心蒸笼上方氤氲的热气,是晚上巷子里趟拢门里飘出来电视节目和剁肉饼的声音。
广州恩宁路上海是思南路两旁一眼看不到尽头的梧桐,是走在老公寓楼梯上的「吱呀吱呀」的声音。
上海某老式公寓北京是一位老爷爷对着结冰的未名湖面朗诵诗歌,是故宫里的红墙黄瓦。
北京故宫南京是钟山里一抬头的葱葱绿意,是大报恩寺里佛像跨越时空的凝视。
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城市风格通过特定的场景和物件来体现,游走在城市中,慢慢感受城市的温度,培养对城市风格的触觉非常重要。因为在街拍时,一切都在瞬息万变,并不会有一位耐心的模特等你构图,对焦,按下快门。你永远无法预知自己即将会面对什么情况。但是一般来说,你所想要表达的氛围和感情却是基本稳定的。如果对于城市风格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概念,那么在寻找拍摄主题和构图的时候,就能会到更从容一些。我认为,如果带着功利的心情去探索城市,再美的风景也会打折扣。摄影应该是我们后面才要想的事情。在此之前,请全身心地投入到城市的探索中吧!我派另一位作者对于如何探索陌生城市有了很详细的描述,大家可以稍移玉步前往阅读。确定记录的内容当我们对一座城市有了初步了解后,我们就可以确定自己拍摄的内容了。「内容」并不只是指自己要拍什么对象,还需要确定画面构图、拍摄时间以及色彩倾向,而这些和城市的风格是紧密联系的。我自己的习惯是:如果以「探索城市」为主题,那么我会尽量选择能够展现城市风格的主体进行拍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一定要去那些人山人海的「打卡点」。其实,能展现一个城市风貌的场景往往就隐藏看似稀松平常的日常生活中,因为这些场景才是大多数人经历过且能引发共鸣的。所以,摄影者可以尝试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观察、构图和色彩搭配上,而不是跋山涉水和人挤人的体力消耗上。从自己生活的城市开始「下手」,是一个练习城市摄影的好方法。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性格」,如果能让人从一些看起来很普通的画面元素就联想到这座城市的特点,也是很考验功力的一件事情。多出去走走,拍拍你身边熟悉的一切吧。
南京科巷拍摄的时间和主体我一般喜欢在两种时刻进行拍摄。太阳高度比较低的时刻一般是上午的七八点,或者下午的四五点:这个时候太阳能够斜斜地照射到人物身上,不会留下奇奇怪怪的阴影(比如当正午以近乎垂直地平线的角度照射在物体上就会有比较硬的阴影)。同时,因为色温原因,这两个时间拍摄的画面看起来也会比较温暖和温和,适合表达一些温暖一些的主题:青春、亲情等等。(其实主要是早上和下午一般要上课,没办法拍啦。)黄昏时刻拍摄人像可以勾出好看的轮廓光蓝调时刻也就是日落后的四十五分钟,这个时候天空已经暗下来变成深蓝色,但此时的天空还是有细节的深蓝色,而不是完全的黑色,如果运气比较好,还能够出现彩霞。同时,此时天空的亮度和地面建筑的亮度差距也不会太大,画面的层次感也会更舒服。这个时候比较适合拍摄一些清冷的主题:孤独、疲惫等等。当然,在夜里拍摄温暖的主题起到一点反差效果,让主题更加突出也是很不错的。香港宝马山拍摄的主体:我一般会把拍摄的主体分成大、中、小三种景别。大景别常用于风景照,用于表现城市某个区域整体的风貌,经常可以见用于比较著名的风光景点或者大面积的人文景点,但是画面要素较多,构图方面往往不太好处理。
广州中大码头中景别包括一定的场景交代,但是画面里面有着的比较明确的主体,因为画面有主有次,可以给用户视线起到引导的作用,在背景方面和人物突出。深水埗小景别指人或物的特写。主体占据了画面的比较大的部分,用户能够一眼确定画面的主体,同时背景已经被虚化,整体画面观感会较「高级」,但是环境交代能力较弱。
通过搭配不同的拍摄时间和主体可以表现不同的效果,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风格和观感的爱好来确定自己的拍摄计划。心态建设正如上文所说,城市摄影其实是一种未知性很高的拍摄活动,一切的因素可能都会变化:天气、光线、走动的人物……因此,在拍摄之前进行一定的心理建设也很重要。那就是:不是所有事情都能遂愿,惊喜往往藏在失望里。我曾经试过到达上海的第一天就被淋成了落汤鸡,一手扛着脚架,一手拿着雨伞护着相机,感觉自己是整条中山路最惨的人。我曾经试过在欧洲的小岛上被厚重的乌云和猛烈的海风吹得快要脸瘫,还发现自己买的减光镜没有带上,一瞬间不知道自己辛辛苦苦来这个小岛上是为了啥。但是,也正是因为被淋了落汤鸡,地面湿滑,倒映出五彩的华灯给画面蒙上了一层油画一般的柔顺的质感。这是我感觉自己拍过最好的夜景画面。
上海黄浦江边在小岛上垂头丧气吃完饭准备离开,发现强风吹拂下乌云已经散去,我看到了目前为止看到过的最壮丽的星河。
德国珀尔岛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这里想说的是,在拍摄的时候要有计划,但是要灵活。在我们设计拍摄地点,拍摄路线,拍摄时间,拍摄主体的时候要留有一定的灵活变动的空间:如果要拍摄的地方人很多,那么需要怎么拍呢?如果要拍摄的时候下雨,那么要怎么拍呢?在拍摄的时候,计划赶不上变化带来的失望是很常见的情绪,但是不要被自己的失望左右。拍摄的关键还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这座城市,也许出乎计划的变化也有出乎变化的美呢。带上最熟悉和舒适的器材出发在确定了自己的拍摄目标以后,我们就可以带上器材出发了。那么另一个问题来了,我们应该要带上什么器材呢?一些摄影发烧友会选择镜头焦段配齐,广角、中焦、长焦都带上。这样确实是最稳妥的办法,但是对身体的负担也是显而易见的。我的建议是带上自己最熟悉的器材,不一定是体积庞大的单反相机,可以是小巧的便携相机,也可以是手机,关键是使用最熟悉,最顺手的器材。在城市拍摄中,拍得到往往比画质好更加重要。
广州同福路如果有条件,我建议可以先带着自己的手机出发拍拍看。因为手机便携小巧,能随身携带,拍摄没有负担。虽然手机的镜头素质有限,传感器较小,但是得益于迅速发展的摄影算法,能够在很大程度弥补镜头进光量少的不足。比如在夜晚的时候,可以通过开启手机的夜景模式来进行多帧合成来增加画面的纯净度,整体效果也是堪用的。而且手机体积小,侵略性低,拍摄时往往能不显眼地完成拍摄。带上手机把自己想象中的路线验证一下,如果有必要下次就带上相机,肯定不亏。在十二月份,我开始了实习生涯。实习的地方离我居住的地方很远,但是每天下班比较准时,所以我感觉这是一个可以让我探索香港的机会。于是每天下班以后,我都会拉上和我一起实习的朋友陪我四处逛逛。因为上班要带上电脑了,我无意再带上相机,所以只是使用手机进行拍摄。手机行业近几年发展真的日新月异,目前很多手机已经配备齐全了超广、广角以及中长焦的镜头(当然,画质另说),搭配算法可让画面更加纯净,拍摄完可以很方便地使用手机内的修图软件进行修图。因此从拍摄到修图再到导出的整个流程只需要在一个设备上就可以完成,反而更加简便。而事实也证明,这台看似无感的手机帮我拍出了很多满意的照片。
香港三家村
香港鲤鱼门
香港校园饭堂
香港金钟取舍可惜的是,如果真正上街拍摄,我们可能还是会感觉茫然。一个是因为上文说的,街头环境变化太快,从眼睛看到,到端起相机的时候,可能已经是两个不同的环境了。还有一个因素是,能看到的要素太多了。城市拍摄并非只有一个拍摄对象,而是整个人就处于拍摄的世界里,有者无数的要素和要素的搭配等待发现。拍摄什么?如何拍摄?成为困扰很多拍摄者的「终极之问」。这个时候,可以先尝试「只拍好一样东西」。
诚然,城市里有很多值得拍的东西,但是如果想把所有的元素元素都收纳进画面,效果往往不佳。因为如果想要顾及每个元素,最终可能的结果是每个元素都没办法顾及到。不知道大家去旅游的时候有没有这样的经验,去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感觉什么东西都是新奇的,所以会倾向于采用广角或者超广角进行拍摄,但是拍摄下来反而觉得拍摄出来的画面少了一点「意思」,它当然可能是一个很好当时场面的记录,却很难成为一张让人印象深刻的摄影照片。所以,如果第一次接触街头拍摄,大家可以尝试从拍摄好一个主体开始,比如说一对情侣,一家店铺,一杯饮料,一只猫咪。考虑他们处在什么层次,什么构图,什么色彩搭配中的效果最好。因为只有一个主体需要考虑,所以考虑的过程也比较简单直觉,不会过于影响拍摄的流程,在熟练这个流程以后就可以逐渐养成一种对画面的「敏感度」,知道什么画面是能够拍的,什么样的画面构图比较好,可以让我们可以比较快速地按下快门,捕捉到满意的画面。
走在街上的小情侣当然,也并不是说城市拍摄就一定不能够一张图片包括多个主体,或者不能够采用广角或者超广角进行拍摄。事实上,历史上很多的街拍大师就是使用35mm或者28mm的镜头进行拍摄,或者尝试在画面中引入更多的主体。当拍摄者初步培养起画面的敏感度以及构图能力后,就可以开始慢慢尝试在画面中引入多个主体,或者采用视觉冲击力更强的广角镜头,但也会更加具有挑战性。
毕业典礼上的学生和亲人前景和后景街头拍摄的时候可以尝试多利用前景和后景的关系来创造出一个有层次感的画面。加入前景,会更像是画面像是「窥视」的场景,增加了一些生活的气息,但是又和平时肉眼所见的视角不一样,会显得更加「私密」。当你使用有着相当的传感器面积的设备进行拍照(比如说相机)那么你的前景往往会被虚化,此时的前景反而能够更加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因为这部分本身就是模糊,一般来说不是作者想要主要表达的东西,所以能引导着观众透过前景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