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岁杭州摄影师确认身亡,同情他,也请放

作者:秋叶大叔

编辑:林琳

25岁以前,鹿道森只是普通的杭州摄影师周鹏,没有人知道他的故事。

直到他25岁生日那天,在微博留下了一封字的遗书,随后失联。

正是这封遗书,牵动了网友的心,自警方通报在海边发现鹿道森的风衣及手机后,网友自发组织了“寻找鹿道森”的活动。

可惜,上亿网友怀揣着渺茫的希望,最终还是没有等来好消息。

根据警方的通报,已排除他杀,鹿道森的确是在留下遗书之后,选择沉入海底,告别人间。

让人意外的是,他走了以后,他的微博并没有平静。

很多阅读过他遗书的网友就像和他的命运发生了奇特的联系,陆续给这条微博写下无数的留言。

他们倾诉自己的故事,同情他的遭遇,更多的人则把矛头指向了他的家庭。

01

鹿道森在这封名为《无需为他立碑,只愿玫瑰年年为他盛放》的遗书中,讲述了自己生前的故事。

我看了他的遗书,感受到这个人很细腻也很有文字才华,但这篇文字更是饱含一种爆发宣泄的力量,我们得以从中观察到他过去一些生活的片段,很多细节都令人十分痛心。

鹿道森出生在贵州贫穷山区,父母为谋生计外出打工,他成了留守儿童,辗转在各种亲戚家寄宿,这让他始终摆脱不了寄人篱下、无依无靠的感觉。

可父母在家时,日子也并不美好,他有一个太强势的母亲,和一个不负责任的父亲。

在9岁的时候,他只是因为做不出跨级的功课,就被父亲踢了一脚。这一脚成为他永远的梦魇。

因为性格内向柔弱,他在学校遭遇了漫长的霸凌,但却无法得到家庭的支持。

父母感情不和,却不离婚,为了金钱日日争吵,不断地强调贫穷,让他努力,让他赚钱。

父母把对改善生活的期望寄托到他身上,导致成年后的他,一方面迫切地想要改变现状,证明自己,另一方面又忍不住痛恨父母扭曲了自己的意志。

缺乏爱,又渴望爱,他在微博中,不止一次呼唤为人父母要给孩子真正的爱。这种遗憾贯穿了他短暂的一生。

从文字中看来,童年的阴影已经成为他生命的底色,也是导致他轻生的内在原因。

如果大家从这个年轻人的身上只看到对原生家庭的遗憾和埋怨,可能并不会这么惋惜他的离去。

翻看他的微博,竟是满满的温暖和善意。

他的作品中,有一个系列叫“幻象神话集”,他一直希望能将这个系列集结成书。

即便是不懂摄影的读者,也能从这些作品童话般的色彩中感受到鲜活的生命力。

在日常的点滴记录中,他录视频教大家摄影技巧,笑容灿烂,亲切友善;他开班授课,学员都说他耐心又体贴。

童年的贫穷让他极度在意金钱,但这样的他,却依然愿意帮经济条件不好的学员垫付学费。

在路边捡到流浪猫,会拿出全身上下不多的钱,带猫去检查。猫没能救回来,他十分自责,觉得是自己的钱不够多。

鹿道森生前的经济情况,仅凭目前的信息很难准确地判断。

网上流传他的摄影作品始终没有变现,我觉得,从他微博发布的客片数量,以及作品曾获得知名杂志VOGUE的收录来看,应该不至于完全没有收入。

但是,摄影是一个对天赋和积累都要求很高的行业,一个年轻人想要闯出一条光明的路,并不容易。

鹿道森的B站粉,小红书4千,微博10万(因为遗书事件涨到30万),这样的数据他坚持了三四年,没有很大的起色。

这样看来,假如他没有稳定的工作任务来源,只能说可以靠摄影这门手艺维持温饱,但要实现梦想步履维艰。

一般人经受这样的打击,会相信人生尚有其他的退路,但对于鹿道森来说却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因为他觉得他除了依靠自己,谁也不能指望。

只是鹿道森没有想到的是,他用生命的代价,揭开了不少人内心某些共同的伤疤。

02

鹿道森事件让很多人第一次意识到,童年创伤的伤害力竟然会持续一生。

于是,许多人开始指责鹿道森的家庭,甚至对他的父母进行网暴。

我看到网上很多的内容,有的直接认为鹿道森的遗书应该印制成册,做成所有父母的教育样本,还有人说,鹿道森是为了叫醒父母,而去赴死。

然而,从鹿道森的遗书到他的微博,除了大家能翻来覆去看到的几张截图,并没有更多信息透露这个家庭亲子关系的细节。

如果凭借这些内容任意解读和指责,对于失去孩子的父母,何尝不是一种残忍呢。

我们当然不否认父母缺位对留守儿童的伤害,父母对孩子学校生活的不关心,对成绩不合理预期造成他性格的扭曲,可以说,这是鹿道森悲剧的开端。

但这样的父母并不少啊,更何况留守儿童的问题本就是一个时代的痛。

曾经看过一部纪录片,父母外出打工,临走前骗三岁的孩子过几天就回来接他,于是这个孩子,每天坐在村口的大樟树下巴巴望着,一坐就是大半天。

一年过去了,他都没有等到父母来接他,他可能已经记不住父母的样子,但永远都记得那棵分别时的樟树。

导演大鹏到一户留守儿童的家庭访谈,有个女孩已经多年没有见到父母,她和兄弟姐妹被留在老人身边,家徒四壁,温饱难继。

当问到她有没有梦想时,她说自己以后要上大学,有工作,有房子,然后把全家人接到自己家里,因为每个人都对她很好。

大鹏听到这句话,再也忍不住掉下了眼泪。

这样的孩子,在本该无忧无虑的年纪,就尝尽了孤独,他会本能地觉得问题出在自己身上。

很多人要么自暴自弃,认为自己不配被爱;要么执着于只有自己变好,才有希望改变整个家庭。

留守孩子的苦,多数时候也不是这些父母愿意看到的。

由于网友谴责激烈,鹿道森的姑姑曾出来回应,他的确是留守儿童,但家人均未曾听说过校园霸凌的事件。他父亲是普通农民,打工是唯一挣钱的方式,平时也很疼儿子,还曾贷款支持他创业。

很多人拒绝相信,一面是疼儿子的父亲,一面是鹿道森遗书中控诉的羞辱和忽视,这种矛盾的情况怎么可能在一个家庭中同时存在呢?

现实是这种矛盾真的可能同时存在,别说是在一个社会底层的家庭,就是中产家庭,父母的控制欲,让孩子感觉窒息并不少常。

试想一下,在一个产业薄弱的县城,在一个偏远穷困的山区,30到40岁的壮年,上有老,下有小,如果要维持一家的生计,除了外出打工,他们并没有太多的选择。

很多留守儿童的父母并非铁石心肠,大部分人只是因为两手搬砖,无法拥抱亲情。

他们自己也没有受过好的教育,亲子教育与沟通的基本认知对许多人来说本就是一片空白。

他们希望用物质来弥补家庭,改变孩子的未来,但却永远不懂如何满足孩子的精神与爱的需求。

我们不为鹿道森父母开脱责任,但谩骂和指责改善不了现在的状况,不会让逝者安息,也不会给生者安慰。

03

鹿道森的事件是一个悲剧,但在这个事件中,我看到了一束光。

鹿道森留下遗书的微博,许多读者在上面倾诉自己同样的遭遇,而陌生的读者会留言安慰他。

这里变成了有共同遭遇的人群的线上树洞,大家报团取暖。

这些留言经不得细看,否则心里会觉得很难过,原来这个世界并没有看上去那么美好。

但站在亲历者的角度,我认为这又是巨大的进步。

心理学家李松蔚曾说,一个人把自己的不幸讲出来,多少证明了他的底气和信心,意味着他们对生活是充满更高期望的。

当越来越多的鹿道森们,能够早一些站出来发声,把他遭受的霸凌和委屈讲出来,勇敢地呼救,而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倾听,愿意回应,这就是我们这个社会风气的进步。

最起码,受害者知道“我不应该被如此对待”。

也希望那些正处于低谷期的年轻人,能通过这些信息感知,这个世上他并不孤单,也并不羞耻。

要知道,可怕的从来不是现实的处境,而是人陷入低谷的心境,觉得自己一塌糊涂,无法面对亲人朋友的失望,面对自己对自己的期望。

这个时候,可能一句同情的安慰,一张温暖的笑脸,一个专业的支持,就可以帮助他度过至暗时刻。

其实秋叶大叔小时候听力不好,在学校一直都是被同学喊绰号”聋子“,我的同学没有谁打我骂我,但是有时候他们毫无顾忌的在所有人面前曝光你的弱点,会让你内心很崩溃,我一直记得我遇到这些事情,强颜欢笑,好像他们耻笑的是另外一个人一样。

但好在我没有被这些不好的事情影响,而是一点点通过努力,等到了命运向我招手。人生有时候需要一颗橡皮心,哪怕是厚脸皮地活着,就有机会等到命运的拐角。

因为对很多人,能努力活着本身,就是一场胜利。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384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