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超越大师了吗附摄影学习书单

能治愈白癜风 http://www.baidianfeng51.cn/m/

最近无意中在一个网站看到一篇摄影的热门文章,说“我们真的比过去的大师更厉害了么?”文章以安塞尔·亚当斯为例,说现在的摄影人可以完美的控制场景的光比与细节,加上强大的后期处理技术,早已可以轻松胜过很多大师。我在搜索引擎中输入“摄影超越大师”,网页上弹出“谁说大师无法超越6招让你成为摄影高手”等类似的文章,看来持这样观点的人不是个例。

安塞尔·亚当斯是何许人,为什么会被摄影网友吊打呢?

安塞尔·亚当斯于年生于美国,十四岁开始学习摄影和暗房冲印技术,十八岁开始从事摄影工作,年与爱德华·韦斯顿等摄影师成立了f64小组,他还通过长期摄影实践创立了著名的区域曝光理论。他是20世纪享誉全球的摄影艺术家、摄影教育家和自然环境保护者。

安塞尔·亚当斯一生有很多高光时刻和非凡的成就,这里简单的介绍一下f64小组和区域曝光理论。

摄影从诞生之日起到二十世纪初,一直在追随绘画的效果,画意摄影是当时主流的创作方式,摄影在这一时期也被认为是绘画的附属艺术。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前后开始,摄影进入本体美学语言的探究。“原真的拷贝”是这个探究的两个基本特性之一(另外一个基本特性是“时间的切割”)。f64小组及其成员安塞尔·亚当斯是“原真的拷贝”这一探究的重要力量,他们追求摄影的纯粹性,画面的张力、反差、层次和精致度,与德国的“新客观主义”一起确立了摄影的“精细审美”这一基础审美特征。此后,摄影逐渐摆脱了绘画的语言,开创了属于自己的本体美学,摄影也从此成为了一种独立的艺术媒介。

区域曝光理论是半个多世纪以来摄影科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安塞尔·亚当斯在他所写的《负片与照片》一书中对此作了详尽的表述。简单的说,区域曝光理论就是通过预先想象、分区测光和后期暗房的冲印调整,得到一幅层次丰富、影调完美、细节清晰的摄影作品的完整理论。这一理论不仅适用于胶片摄影,也可以用于数码摄影的创作,著名的图片处理软件Photoshop中的曲线工具就置入了这一理论的精髓,为用电脑处理照片的人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

安塞尔·亚当斯的摄影作品不仅有丰富的层次、完美的影调和清晰的细节,更是把情感、思想和人性融入了其中,有评论家说:“他把石头拍出了人性”。安塞尔·亚当斯说:“我们不只是用相机拍照。我们带到摄影中去的是所有我们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听过的音乐,爱过的人。”他还说:“且让我们的灵魂化为高山,且让我们的精神化为繁星,且让我们的心,化为世界。”

对于这样一位杰出的摄影师,怎么会说“早已可以轻松胜过”呢?一个朋友对我说,这可能是因为现在拍摄照片太容易了,也可能是因为有些摄影人不读书不了解摄影艺术的本质。

我点开购物网站看摄影书籍的购买情况,发现销售量+的摄影书比比皆是,不过,销售量靠前的摄影书大多是《手机摄影从小白到高手》、《单反摄影宝典》、《摄影构图艺术》......这样的摄影器材书和摄影技术书。

在数码摄影时代,摄影成为了零门槛的艺术。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和数码相机等拍摄器材变得更加自动化和智能化,只要轻轻按下快门就能得到一张曝光准确、对焦清晰的照片,如果用上HDR等机内处理功能,还可以获得效果不输于运用“区域曝光理论”制作的照片。如果再买本摄影技巧书看看,学会些光影、构图的知识,再会点后期处理技巧,就能轻松得到光鲜亮丽、点赞量极高的照片。于是在摄影圈有一些人见面就相互称呼大师,这里面可能有恭维的成分、调侃的成分或者虚荣的成分,但是也反映出摄影门槛降低后一些人自以为是的心态。大师是他所处那个时代的思考者、开拓者和引领者,是人们对他们所做出的杰出贡献的尊称。如果站在大师的肩膀上说已经胜过大师,这就有些不知天高地厚和自欺欺人了。

数码的普及给我们的摄影创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也给人带来了不珍惜的习惯、不严谨的态度和不深入的心态。有些人把摄影艺术简单的等同于器材+技术+后期处理,创作时走马观花、随意拍摄、任性处理。他们知道画面要有层次、有影调,有细节,却不知道摄影艺术是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刻体验、审美感知和人性思考,要从平凡中发现美、从生活中提炼美、从人性中表现美。

阅读技巧性的摄影书是需要的,这能让我们在创作的时候更加得心应手;但是更要阅读如何提升学养、修养和涵养的书,这能让我们增加阅读自然、阅读生活的能力,能让我们可以创作出更有深度、更有力度的作品。

之前有朋友让我推荐学习摄影的书,我零零散散地推荐过一些,现在我把读过的、让我有感悟的一部分书认真的整理了一下,供大家参考。

《如何读懂一幅画》作者:仁宽《中国画好好看》作者:田玉彬《摄影哲学》作者:[比]亨利·范·利耶《摄影哲学的思考》作者:[西]威廉·弗卢塞尔《艺术哲学》作者:[法]H·丹纳《什么是哲学》作者:[法]吉尔·德勒兹、菲利克斯·迦塔利《超现实主义宣言》作者:[法]安德烈·布勒东《美学》作者:[德]弗里德里希·黑格尔《艺术的故事》作者:[英]E·H·贡布里希《结构主义》作者:[瑞士]让·皮亚杰《达达和超现实主义》作者:[英]戴维·霍普金斯《梦的解析》作者:[奥地利]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作者:[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量子力学的哲学基础》作者:[德]H.赖欣巴哈《明室:摄影札记》作者:[法]罗兰·巴特《罗兰·巴特文集文艺批评文集》作者:[法]罗兰·巴特《符号学基础》作者:[法]罗兰·巴特《摄影小史》作者:[德]瓦尔特·本雅明《当代艺术的主题:年以后的视觉艺术》作者:[美]简?罗伯森、克雷格?迈克丹尼尔《私摄影论》作者:[日]饭泽耕太郎《摄影讲习所——个摄影练习与创意》作者:[美]杰森·富尔福德、格雷戈里·哈尔佩恩《当代摄影中的影像构建》作者:[美]安妮·莱顿·马索尼《为什么是艺术摄影》作者:[英]露西·苏特《摄影师之眼》作者:[美]约翰·萨考斯基《照片的本质》作者:[美]史蒂芬·肖尔《符号学问题》作者:[法]安娜·埃诺《摄影批判导论》作者:[英]莉兹·威尔斯《观看的眼睛摄影师必读批判理论》作者:[英]格兰奇《二十位人性见证者当代摄影大师》作者:阮义忠《摄影美学七问》作者:阮义忠《弗兰克之后的摄影》作者:[美]·盖夫特落差[法]于贝尔·达弥施《本雅明论摄影》作者:[英]伊斯特·莱斯利《为什么那是艺术当代艺术的美学和批评》作者:[美]特里·巴雷特《每一个疯狂的念头书写、摄影与历史》作者:[新西兰]乔弗里巴钦《摄影社会系列》(6本丛书)《光圈世界摄影大师系列》(5本丛书)《另一种讲述的方式:一个可能的摄影理论》作者:[英]约翰·伯格《理解一张照片》作者:[英]约翰·伯格《世界摄影艺术史》作者:[法]安德烈·冈特尔、米歇尔·普瓦韦尔《世界摄影史》作者:[美]内奥·罗森布拉姆《世界摄影史》作者:顾铮《现代艺术年一个未完成的故事》作者:[英]威尔·贡培兹《中国当代艺术史》作者:高名潞《摄影与文学》作者:[法]弗朗索瓦·布鲁纳《聚焦摄影在中国》作者:巫鸿《艺术形式》作者:[美]帕特里克·弗兰克《图像何求:形象的生命与爱》作者:[美]W.J.T.米歇尔《观念的具象:15位当代具象艺术家谈艺术》作者:李陈辰《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作者:孙隆基《民族伦理学研究的人类学视野》作者:蒋颖荣《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研究》作者:杨志明《云南少数民族农村的社会文化变迁》作者:王玲《民俗学概论》作者:王娟《彝族氏族祭祖大典仪式与经书研究》作者:朱崇先《象征的显影:彝族撒尼人阿诗玛文化的传媒人类学研究》作者:巴胜超《人类简史》作者:[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今日简史》作者:[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未来简史》作者:[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忧郁的热带》作者:[法]列维·斯特劳斯《此刻》作者:[英]杰夫·戴尔《鼠疫》作者:[法]阿尔贝·加缪《局外人》作者:[法]阿尔贝·加缪《西西弗神话》作者:[法]阿尔贝·加缪《在路上》作者:[美]杰克·凯鲁亚克《幽黯的国度:记忆与现实交错的印度之旅》[英]维·苏·奈保尔《印度:受伤的文明》[英]维·苏·奈保尔《威廉·埃格尔斯顿导读》作者:[美]约翰·萨考斯基《美国人》作者:[美]罗伯特·弗兰克

在这份书单中,有两本自然科学的书,《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和《量子力学的哲学基础》,可能有人会提出疑问,说这些书和摄影有什么关系呢?摄影术发明于工业革命之初,是与工业发展和科技发展结合得最为紧密的艺术,读一些前沿自然科学类的书有利于理解科技的发展和未来的摄影之路。在这份书单中只有两本摄影作品集,我的建议是学摄影可以减少图片的阅读而增加文字的阅读,大量阅读图片可能会形成眼耳之学、照猫画虎,可能会学不到真正的学识。《美国人》的作者是罗伯特·弗兰特,他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创立了新的摄影美学语言;《威廉·埃格尔斯顿导读》展示的是埃格尔斯顿的作品,他被称为现代彩色摄影之父。翻开这两本摄影作品集,可能会觉得很失望,因为如果把这两本作品集里的作品单幅拿出来看,会觉得拍得真的不怎么样。之所以推荐这两本摄影作品集,是因为在学习摄影的时候不能只看单幅照片的形式和内容,《美国人》的八十三幅作品和《威廉·埃格尔斯顿导读》的四十八幅作品都是从编辑的角度出发整体地展示作者的感悟和思想,我们可以从做项目的思路去阅读和了解他们的拍摄方法和编辑思维。

这些书很适合我,但是不一定适合每个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