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标本号,才不容易错过锡纸哥推送??
武汉磨山,摄于
年是我接触摄影的第十年。回望来路,只觉摄影是门在失败中找成功的艺术,遂决心以自我的困境为起点,写下个人的失败经验与反思改正,供大家讨论与批评。
近日,我翻阅笔记,回想起疫情前在北京参加中青年摄影人才培训班的经历。这是一次通过艺术跨界融合型课程,培养并帮助学员开拓视野、启迪思维的培训。当下,视觉文化正与一切相关联,却唯独与拍摄无关。
培训课程内容本次培训,让我感到:创作者一旦无法润泽于迥异自身经验的异质文化里,哪里还谈得上与之进行富有创见性的交流?
事实上,恰恰是差异性构成了交流与理解的基础——交流本身就意味着双方有距离和差异,完全相同的两方不可能发生交流,只能产生以“交流”为形式的重复自臆。
而通过摄影进行跨界交流,也不再抱以追求同一性的目的,故交流中的任何一方都没有权利要求对方的认同。
理解者与理解对象之间的差异越大就越需要交流,也越能够在交流中产生新的意义,提供更进一步发展的可能,这也正是文化创新的源头活水。
个人作品《妈妈》的翻书视频结合这次授课所学,我回望个人作品《妈妈》时(一段记录陪母抗癌经历的拍摄),发现仍存在不少问题:
1.“图示”能力不足。拍的太少,导致拍摄欠缺身体直觉,影像本身与个人人格敏感度的契合不够。
2.表达手法的局限。回看所拍摄的底片,多是街头摄影式的捕捉,这种传统手法有时稀释了表达的浓度。
3.图片与文字间没有形成互补关系。以前写的文字注释太过直接,让图片失去了回味与思考的空间,导致彼此相互掠夺。
4.整体上,影像之间的结构性暗示还没有建立起来,引入感与模糊性不强。
个人正在创作的作品,主题关于“记忆”作为青年摄影人,遵循自己的热情,拍摄自己迫切想要拍摄的主题,真诚地用摄影去表达观念,是最紧要的。
无需太钻摄影的“牛角尖”,功夫在诗外,不要太拘泥于摄影本身,这也是我在本次培训中收获的重要心得体会。
现今是一个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跨媒介的创作方式正不断涌现,摄影跟各种媒介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摄影师和行为艺术家、雕塑家、画家这四个角色在今天逐渐贯通、逐渐融合。
海德格尔曾说:“唯当亲密的东西,完全分离,并保持分离之际,才具有亲密性作用。”实际上,跨界交流就是让我们保持和摄影之间距离化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可以让我们最大程度地远离个人文化的旧经验,直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新境界。
事实上,我们越是以异质文化作为参照对比,就越会促使我们回溯到自己的思想本身,以崭新的目光去审视熟知的一切。
今日话题
你如何看待跨界摄影?
欢迎给我留言
更多阅读
1.克服媚俗
2.克服狭隘
-End-
掏心掏肺锡纸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