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着一个又一个题目,大家用照片营造并表达自己的话语。我继续充当那个真诚的读者,并分享我的所见所思。
感谢南京天洛文化为本期微影赛定制奖品。
湖北孝感-严红梅
作者自述:年平常的一天,一次偶然的相遇,我被这双青春而清纯的眼神所吸引,于是,留住了这不平常的《对镜》。她在对视着自己,她在审视着自已,她也在欣赏着自已……
凡哥点评:青春已逝我才明白自我审视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同时明白的另一件事是我已经越来越不需要镜子了。照镜子就是一种自我审视,只不过镜中只能看到别人眼中的自己,真正的自我审视其实连眼睛都不需要。为什么女人更喜欢照镜子?我至今捉摸不透。是因为女人更爱美吗?那为什么美术史上男性占了绝大多数呢?是因为女人更怕老吗?这可能有点靠谱,衰老意味着生育能力的消退,而生育能力对于女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女为悦己者容吗?这可能是另一个貌似浪漫其实残酷的真相,因为它有矮化女性之嫌,有些自轻的意味。无论如何,女性的自觉已势不可挡,即便是在阿富汗。说回这张照片,我从女主神情中看到了一丝不满意。比起洋洋自得或者唉声叹气来,那种不满意更显意志的力量。
安徽淮北-赵雪华
作者自述:马街书会,流行于河南省宝丰县的传统民俗活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每年正月十一到正月十三,各地曲艺艺人像朝圣一般赶来,以天作幕,以地为台,或车搭高台,或倚桌而立,或欢喜悲切,或激昂顿挫,演绎着汉语韵律之美、方言乡音之趣、崇真向善之理。赶会的人也是乐此不疲,风雨无阻,热乎劲儿一点都不亚于当今“明星”“网红”的“粉丝们”。马街这片田野上年年上演着“一日看遍千台戏,三天胜读万卷书”的奇景。
此片年2月16日拍摄于河南宝丰县杨庄镇马街村。一位前来听书的老汉矗立在极具特色的喇叭旁,不知是乡音勾起了他的回忆还是沉浸在欢喜悲切的曲子里,老汉浑浊的眼睛此刻闪烁着光芒,这入迷的眼神吸引了我,我用相机抓拍记录了这一难忘的瞬间。
凡哥点评:老汉那张饱经沧桑的脸上有一些麻木,我知道它不可能像年轻的脸那么生动,也正因为如此才打动我。因为随着年岁的增加,能让我眉飞色舞的事情也越来越少了。经历的打磨能钝化脸上的风采,却也能锐化心智,尤其是经历过那样的大喇叭之后。或许在年轻人眼中那个大喇叭只是一件落后的扬声器,但在上了些岁数的人眼中,那玩意儿具有清晰而尖锐的象征意味。
山东-李文俊
作者自述:首先感谢凡是在我四十岁生日这一天推送了这个,很荣幸有一张照片入围了候选作品。
这是在一次婚礼拍摄过程中拍摄到的一张画面,里面所有人的视线都汇聚到那个小小的红包上。有的人说不喜欢伴娘那种势利的眼神,我们拍照片还管给人家解释啥是势利啥是不势力吗?其实估计在前夜新郎和新娘早就已经商量好红包里面要塞多少,但是在当天还要当面看看是不是真有,也许是录像师要求得,也许就是情绪到那里了。我喜欢这种没有做作的眼神。
凡哥点评:N年前的一天我去赴喜宴,进了大厅才发现忘带红纸包。问了几个来宾都没有多余的,我又实在懒得出去买,就打算把一沓钞票直接塞到新郎官裤兜里。我知道这么做有些不妥,毕竟做跟别人不一样的事情都叫不妥,最终阻止我的是老婆大人的怒斥“丑不丑啊!”.......这张照片让我再次思考直接看见钱究竟丑不丑这个问题。哈哈,有一种虚伪叫文化。
安徽-孙仲
作者自述:深邃的眼神,刚毅的目光,深深震撼了我。向劳动者致敬----
凡哥点评:拍照片的要会抽烟,遇到想拍的人先凑上去向他借火,顺手再递上一支.......下面一切好说。孙仲一定是很熟这一套的。放低身段才能拉近距离,对劳动人民就该这样。
四川绵阳-唐荣光
作者自述:此片抓拍于.1.28腊月23民俗邻居节上在绵阳三台县城老南门外露天坝坝宴上以前每年的腊月23这一天南门外的居民住户都会自发的把拿手菜肴摆放在各自门前的餐桌上就餐整条街道邻居之间互相品尝的传统民俗不过现在的街道统一规划后菜肴也是集中烹调统一传送到席桌上了。
凡哥点评:啊?!怎么又是素的!
广东潮州-谢敏华
作者自述:在四川宜宾的胜天镇,邂逅了这一位正在打牌的老哥,被他眼神里的犀利、睿智吸引。
凡哥点评:叶子牌发端于四川,我从小就看老人玩至今没看懂。话说这老头的眼神好有戏啊,我若是电影导演,拍袍哥戏一定请他。
入选作品
▽
南京-吴宇
作者自述:(失联)
凡哥点评:大多数人在看到小奶猫或小奶狗时都有一种被萌化了的感觉,我也一样。但我被萌得最狠的一次既不是猫也不是狗,而是一窝刚出生的小粉猪,那是我在采访南京一座极其现代化的养猪场时的经历。那座养猪场里干净得令人发指,上百头一间的猪舍里完全闻不到一丝异味,每头猪都白白净净,因为它们每天都要洗澡。当我看到那窝小粉猪时,刚蹲下身想伸手摸摸,就被一个白大褂拦住了。原因很简单,人太脏。此片中的养猪场虽然没有我采访过的那家先进,但工作人员在猪身上花的心思绝对不比狗爸猫妈们少。猪的智商很高,它们都懂,从眼神里就能看出来。
兰州-金佩辉
作者自述:年8月20日兰州街头和朋友吃饭路上看见对面比较有特征的这位女士,迎了上去,当时正好是下午六时,为了让自己的影子投到对方身上,只能逼近装作看手机信息,快速抓拍,当时拍了两张,一张影子歪了,这张还可以。
凡哥点评:
这是马克·吕布年代在北京街头拍的,你看了应该更有自信了吧。我更想说的是片中的人,穿貂皮大氅的绝对是旧社会过来的贵妇,背驴包的算是新时代的贵妇吧。对比她俩呈现出的精气神,再对比马克·吕布和金佩辉在拍摄时的心思和看法,摄影的魅力尽在其中。
内蒙古赤峰-苏吉祥
作者自述:(失联)
凡哥点评:此片让我想到了卢广拍的污染系列,不怕凑近,不怕歪歪倒倒,也不怕广角畸变,要的就是狠狠地戳中你。评价一张照片像某个名人的作品,有人感觉很高兴,毕竟人家功成名就,而出名发财又是如今的成功标准;却也有人不爱听,因为那样的评价意味着缺少自己的风格。我想说,确立风格的一定不能是单片,而是要成组。顺便说一句,卢广出来了。(别问了,问了也不能说)
广东揭阳-白云听竹
作者自述:拍于年4月,揭阳榕城老城区,一位开小卖部的老人家和他的猫,小猫咪好奇的望着我。
凡哥点评:老人家的相貌有几分像“少林寺”里的秃鹰,但却是与秃鹰相反的祥和神态,加上身边那只小猫后,照片更加恬静了。
原标题:《凡是摄影微影赛()-《眼神》获奖作品赏析》